多年之前的时候曾经在火器方面比较重视的张小磊当然知道最容易制成和最容易形成战斗力的火器是轻炮,尤其是铜制的轻炮,张小磊当年在张宅搞的其实也不过是一种精良版本的明末明军中那种二将军或三将军的放大版。只不过回想起来,哪怕是刚刚起家时候的自己,所掌握的财力还有人才资源也显然不是寻常百姓家可比的。
因此张小磊就给岛上的新军火器研究所内的众人下达了一个奇怪的考核课题:让两个完全没有任何工匠基础的人在最多不超过一个工作月的时间内,制出实际战斗力水平不逊色于当年东南大周主力弓弩水平的火器。从火药到弹药乃至火器本身都是如此。并且:总计提供的指导实践不能超过半个时辰,讲话或者传递信息字数不能超过三千字。。。
“完全没有任何工匠基础?那铜炉坩埚都造不出来吧?更别说火炮用的青铜了。。。”
“别说是火炮,就算是那火药要想造的起码堪用,也根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工匠基础的人。。。唉。。。多少有些指点的话也或许可以,可是硫磺哪里来。。。”
这样的课题可让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挠头,然而天才云集的崇明岛新军火器研究所曾经轻闲过很久的人还是有人想出了办法。其实这个办法是几年前部分新军叛乱的时候从控制地方武力的角度出发故意为难之才想出来的,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或许可能派上了用场。
“没有任何工匠基础仅仅只有简单指导的人,冶炼和加工技术甚至石材可能都不行,但是简单木工如果时间宽裕一些并且有一些基本的简单指导或许还是搞的出来的。我也曾经做过不少试探,如果没有硫磺只有硝石和木炭,其实也可以制成一些勉强堪用的火炮,火药的需求量虽然多一些,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硝田技术在曾经一段时间内我们也研究过。。。”
经过多年的影响和教化,天才组的孩子们终于在思路和设计能力上达到了自己的期望的水平,当张小磊得到最初的设计方案并且那方案的各种指标还有一些解读的时候也感觉都了欣慰。
只见在火器设计序言上写道:“经过我们的测试,如果想要通过平射的办法破坏车盾,那么在保证一定效率的前提下必然要使用金属火器和像样的火药,这都不是没有多少手工经验的人可以有效制作的。如果目标立足于通过曲射和抛射的方式打击对手的每一名敌兵,那么要确保杀伤和重创一名最顶级盾甲防护的人至少要使用人力投石机级别威力的弹丸,大概一百公斤米每秒以上的动量才可以。要保证对寻常弓弩占优或至少抗衡之的射程,在射程至少三四百米的情况下作到这点,就要使用三斤重的弹丸。大致算下来,炮口动能在三千五六百焦耳左右。以寻常人能够有效制作的木炮,至少需要三十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这也恰恰可以让一名士兵携带炮身并方便的直接操作和瞄准,两名士兵在拥有人力车甚至扁担的情况下可以携带一门炮和三十发炮弹及相关的火药。按照我们的推演,这样效率的炮组至少有面对传统型军队杀伤相当于自身人数一半左右兵力的能力,可以匹敌过去大周或北明军队中一些精锐才有的战斗力了。至于简单火药的效率可能低一些,这似乎并不是太大问题。我军火炮用药的效率是每公斤二十万焦耳,简单低质量硝的硝碳火药不到五千焦耳,效能差距四十多倍,可即便如此也能让这类火炮的用药标准降低到一斤左右的水平了。。。”
这样的设计规划原则突然间也让张小磊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悟。当初明军也从国外引进了弗朗机或火绳枪等火器,可是经过万历援朝战争之前对蒙古人行动的检验,还是回到了轻炮路线上,并且在运用得法的情况下,大军中用于少量看起来技术水准并不是很突出的轻炮就可以抗衡明末日军那种已经广泛出现大筒、火绳枪一类的军队。毕竟直射武器如果没有可靠的威力,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的。至于明末明军难以抗衡后金那样的精锐武装,按照张小磊的理解还是这种比较低效率的轻炮用金属打造的成本过高,数量过少的缘故。如果一支十万人上下的晚明战略集团内轻炮的数量不是几千门而是按照两人炮组原则以上的两三万门左右,那或许就会对整个战场形势带来质的影响与不同,或许有可能以并不是很高的兵源质量抗衡后金那样质量比较突出的武器了。
“除了这种松木炮之外,爆破攻击或许也是一个方向。他不需要专门的火器,或者说如果需要的话也不过是简单的强度并不是很大的特制形状的铁筒就可以,主要还是火药和铅弹的备制。只不过这样一来,或许铅矿就会成为主要的瓶颈了。”张小磊似乎也想到了一些事。很多东西看起来对于拥有不少人力物力的军队或政权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可对于人力物力都不是很高的平民之家来说,即便是原始时代晚期的一些东西似乎也要考量成本了。仅仅是人均十五发三斤弹,普及到千万人的话,那就是二十七万吨铅、数万吨计的劣质火药。就算是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也绝对是一比占用很大投入的事情。
不过当算起效能来的时候,张小磊还是感觉这是物有所值的,哪怕仅仅一千万这样的松木炮动员部队,效能仅仅只有正规火器的二三十分之一,那也至少相当于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另外武装出一支四十万兵力规模的新军,这还不算新军原有力量的扩充,这样算下来或许就能够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比较短的时间内让整个新朝力量体系扩充为原来的三倍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