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以来很多技术进步需求集中在了军工和兵器乃至其他一些军需品方面,当整个新朝初步成型的科教体系开始转向以纺织为重点的领域时,带来的变革也迅速加快起来。
苏州做为传统丝织品和手工业的重镇,在种种奖励和经验总结、研究探索风气的鼓动之下技术显然相比过去也有了很多改进。
实际上唐代以前尚未见有缫车都未有正式机载出现。至唐代才有绿(缫)车、掉丝、(缫丝)等,这些缫车是指普及了的手摇式缫丝车,不是脚踏九车。丝车结构靠偏心横动导丝杆进行交叉卷绕,使丝绞分层。宋代缫丝技术发展较快,出现了较为复杂的脚踏缎车,包括机架、集绪和捻鞘、卷绕及其他三部分。机架为四面形立体框架,承受大丝两绪;集绪包括钱眼、锁星(鼓轮);卷绕装置较复杂,包括添梯连柄、络绞、及传动装置等。这是从手摇式发展而来的革新成果,从此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工艺,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东南大周时,笼蒸法就已经出现。
新朝立国仅仅几年,就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北缫车与冷盆相结合技术,乃至五人就可以日缎茧30斤的大缎车。在用水和其他工艺方面的改良也大幅度的增加了丝绸的质量。
只不过这些进步却明显并不能让张小磊感觉到满意,因为从本质上说:这种类似明代水准的缫丝技术虽然为手工工场的出现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但却并不能达到明显比其他许多行当的传统手工艺人更高的效率。勉强而成的那些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封建性更浓厚一些。就算没有七八成以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剥削率,也不能让集中起来的相关从业者拥有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和收入。
“我听说崇明岛上的蒸汽缫丝机的开发已经初见成效了?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度了?”在苏州一带的不少工场考察归来之后,张小磊似乎想起了什么。
这方面很长时间以来并不是李辉所负责的重点,但相关事情李辉显然也是了解一二的。他原本希望能够更成熟一些再推广,以免在成果转化的时候发生一些意外。不过听到张小磊问起也就多少有些庆幸的直言到:“应该还在工艺完善之中吧,所幸上个月的技术进度报告已经送来了。。。”
崇明岛上各项技术进度报告送来的时候更是让张小磊有些欣慰,没有想到不仅仅纺丝方面实现了突破,在精纺、缫丝等方面也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
特别是蒸汽缫丝,没有太过脑筋急转弯式的技术技巧,新朝初年的时候就在重视了。毕竟因为90年代的初中政治课本的缘故张小磊对此印象是比较深刻的。蒸汽机因为缺乏高精度的镗床还有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着落,可是蒸汽缫丝机却多少还是有了一些眉目。经过不少失败和实验,水印温度计和玻璃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这一次报告送过来的时候,负责相关项目的有纺织经验的天才组孩子们直接就以比李辉更为客观的态度做了定性:蒸汽缫丝应该到了可以推广的地步了。
“只是这项技术似乎谁也不敢贪功。。。”李辉这个时候似乎也想起了什么。很显然,这项技术根本就是在张小磊的指导之下逐步完善下来。虽然很多细节都是天才组的孩子们乃至相关纺织部门的工匠们负责完善的,却没有人敢于贪功。专利相关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障碍了。
张小磊仅仅是稍作思索就做出了决断:“告诉宣传部门:我是特例,因为我是天帝之使一国之君,对于我来说一两家单位是不是能盈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天下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和盈利。因此我决定将这项技术无偿转让和无偿推广。当然,我知道仅仅靠我一个人的点子,成熟的蒸汽缫丝根本就出不来,这一件事虽然没有明确的专利,但是所有相关单位的人员也讲有明确的书籍记载历史,并且获得二级甲等嘉奖。。。”这样的说法也最终让崇明岛上的很多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当然,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精锻机就明显不是自己的成果了。而是来自扬州织户家庭的天才组孩子黄兰小组在最近才最终完善的。相关的报告送过来的时候,张小磊也就耐心的细读起来。似乎大概分为四个步骤。书中大致记载道:“第一步为牵伸阶段。这时。。。将粗纱拉下,喂进给牵伸装置。中间罗拉和前罗拉也旋转,将粗纱牵伸成为须条后送出。同时,走车向外移动,锭子一面旋转将须条稍为加拈,一面和走车一起向外移动。走车在没有走到尽头以前,牵伸装置即停止转动,锭子一面继续转动将须条继续加拈,另一面和走车一起继续向外走出,将须条继续加以牵伸(这叫做锭子牵伸),一直到走车走到尽头为止。。。
第二步为加拈阶段。这时,罗拉已经停止不转,走车也走到了尽头,也停下了。只有锭子还继续旋转,并大大增加了速度,继续将须条加拈,直到达到规定的拈度。
当所加的拈度较多时,加拈时走车还稍稍回进一段距离,以适合毛纱的拈缩,而保证毛纱质量,不使纱拉断。
上下成形钩仍静止不动。第三步为退卷阶段。这时,纱线的拈度已经加足;锭子就一下子降低速度终于停转,并立刻缓慢倒转,将已经纺好的毛纱退出少许,以便将这一周期纺成的细纱卷绕到纸管上去。。。第四步为卷绕阶段。这时,走车走向牵伸装置,锭子又依加拈时的转向缓慢的转动,将这一周期所纺好的纱卷绕在纸管上。卷绕时细纱始终都相当紧张,使卷绕所得的纱管相当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