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老规矩,先开防盗,大家最后刷新就行。
大家可以明天上午来看。扑街写手只能这样拯救一下自己了。)
克尔凯郭尔描述生活和经验的不同模式,这为后来的两部主要作品打下了基础,正是这两部作品确立了他作为宗教思想家的声誉:一本是简洁而相对浓缩的《哲学片断》;另一本是大部头、重复性内容很多的《最后的非科学附言》,书中充满了论战。这两本书和前面的著作一样,以笔名发表,所使用笔名为约翰内斯·克莱马克斯(攀登者约翰)。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克尔凯郭尔的名字也改头换面地出现在这里,署为两部作品的“编辑”。无论这一改变有什么确切的意义,至少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读者明白这些观点是他自己的:他意在尽可能明确而有力地表明,“思辨哲学和基督教之间的误解”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而他相信,在自己那个时代的知识视野里,这种误解普遍存在。他的审美著作表明——尽管是间接地、暗示地——不同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何加深了这种误解。不过,核心任务仍然是描述其基本特性,引出其基本前提条件。这就是他现在赋予自己的任务,为此,他选择黑格尔以及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们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尽管非常关注同时代思潮,他依然认为自己的分析不仅与那个时代有关,而且还具有更广阔的含义。实质上,他所讨论的问题关系到宗教信仰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思维及理性之源泉的关系。至于这些问题以何种方式出现在实际选择这一层面上,《恐惧与颤栗》中已经提到。在《片断》和《附言》中,它们会再次出现,但背景变了,具有重要性的不仅仅是伦理范围和道德推理的界限;在这一背景下,首要的话题是基督教具体意义上的信仰,而不是亚伯拉罕的故事引出的信仰问题。
在这两本书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18世纪两位思想家的影响。在克尔凯郭尔眼里,他们已经着力探讨了基督教信仰某些重要的方面。其中一位是j.g.哈曼(1730——1788),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在学生时代接触到他的著作,认为他对理性主义毫不妥协的批判——在神学和其他方面——令人大彻大悟。另外一位是g.e.莱辛(1729——1781)。克尔凯郭尔是几年后在阅读施特劳斯的《基督教信仰》时看到莱辛那篇影响深远的论文《论精神与力量之证明》的。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哈曼对他的影响的意义;眼下要探讨的是莱辛在其论文里所阐述的观点,因为克尔凯郭尔清楚地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片断》和《附言》共同的论辩起点。
莱辛讨论的基本主题关系到以历史为中心的基督教的地位。基督教是怎样将它的中心观念,包括耶稣是上帝之子这一主张,建立在某些仅仅是推定的历史事实之上的?这不仅仅是说,历史事实可能需要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历史研究通常所要求的。即便允许它们有强大的经验支持,也并不会保证其显得非常真实。关于历史的陈述,无论得到多大的证明,肯定无法如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所得到的当前经验那样确定。此外,这也无法最终解决出现的困难,因为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解释关于历史事实的断言,从而证明接受一种具有超验性质的主张是合理的。换言之,从一套表面看起来是经验的观点过渡到另一套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的观点,要靠什么来证明其合理性?莱辛这么说:
如果说,基于历史,我不反对基督让一个死人复活,那么,我是不是因此就要接受上帝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和他拥有同样的本质这一观点呢?一方面,我缺少有效反对前者的证据,另一方面,我有义务相信违背自己理性的东西,这二者之间是何关系?
面对这样的问题,莱辛有一段名言,认为存在着一条“丑陋、宽阔的鸿沟,无论我多么频繁、多么热切地努力,就是无法逾越它”。他没有十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这一立场,相反,他似乎同意把宗教观念“非神话化”,即认为宗教观念首先包含了伦理事实,人仅靠理智便能内在地理解。这些事实无所不在,恒常有效,不可能基于或源于纯粹偶然的东西。由此,历史因素如果在这里是相关的,那么它只能是例证并暂时解释一个独立的、可以确定的道德内涵——莱辛赞同的看法是,宗教并非因为“福音传教士和使徒”教授它就是真的,相反,因为宗教是真的他们才教授它。或者,正如他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历史启示“对人类毫无贡献,人类仅仅依靠自己的理性找不到它”。
不管莱辛自己提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这一论断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困扰他的难题的本质。基督正教武断的教义与理性不相容,其价值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史料来证明,无论如何,这些史料在本质上是有疑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选择,要么在“质量上”或范畴上来一次跳跃,这一跳跃曾打败了莱辛自己;要么抛弃这里所提到的教义,接受另一种选择,即人类的理解和理性能够接受的选择: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其实,这正是克尔凯郭尔在《片断》里要探讨的核心主题。在后来发表的《附言》中,这一主题继续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始终:最重要的是有必要反驳一种观点,即基督教代表着一种学说,无论是从推理的思维来看,还是从历史知识来看,这种学说都能得到客观地证实。不过,在探究这一主题的时候,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挖掘其内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