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宋成祖 > 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

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

    赵桓决定行舜巡之事,可不是随便来的。大舜在位的时候,定下了每五年出巡一次的规定。也就是皇帝到地方上,奖功罚过,处理事务,会盟诸侯……总而言之,皇帝是不能坐守都城,当个宅男的。
    只不过这种上古时候的规矩,已经默契地被群臣忘掉了。每每夸奖三代之治,效仿古之贤君的时候,是绝口不提舜巡的。
    当然了,赵桓不是谁都能欺负的,甚至他的这次行动还能成为日后的祖制,也算是给后世子孙造福,不用被群臣控制。也只是可能性而已,毕竟万一懦弱无能,自己不争气,谁也没法子。
    赵桓决定南下,朝中诸公,主要的臣子,他是一个都没带。跟在赵桓身边的只有刘晏和刘錡两个武臣,贴身护卫。
    另外还有陆游,以及朱熹等年轻文臣。
    陆游在这几年里,已经混成了天子近臣,十足显贵。
    至于朱熹,他现在还是在国子监挂着职位,并没有正式官职。但谁都知道,他是天子面前的一支笔,也是前途无量,甚至有人断言,朱熹有朝一日必定宰执天下。
    只不过朱熹自己清楚,他距离宰相不是近了,而是更加遥远了。
    这个毛病就出在了《靖康大典》的上面。
    赵桓主张修书,这事情从很早就开始了,最初有衍圣公孔端友,有吕好问,胡安国,甚至有杨龟山等人参与。
    就连赵佶都修了一本通识。
    在三年前,朱熹升任了大典的副总裁,属于最后把关的重要人物。
    按理说凭着修订大典之功,朱熹可以瞬间平步青云,但是对不起了,赵桓连个正式的职位都没给他。
    朱熹也挺明白事,这么一本巨著,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就好。
    可话虽然如此,什么没有捞到,也迫使朱熹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错了。
    这些日子他似有所悟,毛病就在《靖康大典》上面!
    赵桓希望修书,是修出一套可以流传天下的大书,可以给各行各业定规矩,可以推动大宋向前发展。
    结果呢?
    这帮人修成了囊括各种古籍的鸿篇巨制。
    倒不是说这种集书不好,而是说没法普及,就算是顶尖儿的翰林,也未必有功夫读完。而且就算读完了,又能怎么样?
    还是一团乱麻,距离赵桓要的教化天下,还差得太远了。
    说到底,就是不接地气,南辕北辙。
    知道了缘由,朱熹都冒冷汗了,生怕赵桓跟他算账。
    不过赵官家还是很宽宏的,并没有过多发脾气,只是决定舜巡天下。朱熹能察觉出来,这里面一定有所关联。
    他还是很老实没有过多废话,免得给自己惹祸。
    赵桓说走就走,没有过多停留,在中秋之前就动身了,连月饼都没吃。从北京南下。很多人都以为官家会走开封,去故都瞧瞧,哪知道赵桓竟然直接走了齐鲁大地,选择了济南府南下。
    而赵桓到了济南府之后,身边多了一个人,正是宗颍。
    “这么多年了,朕给你写了好几封信,要你入朝,怎么一直没有动静?”赵桓一开口,把朱熹吓了一跳。
    面前这个小老头架子也太大了吧?
    官家请他都敢不去?
    没错,这位还真敢!
    宗颍的爹就是老相公宗泽!
    哪怕过去了多年,当初抗金的主要功臣,也都是大宋朝野传颂的英雄,其中宗泽单骑北上,力战强敌,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按照宗泽的功劳,给宗颍一个清贵的职位,熬个十年八年,胜任尚书,乃至宣麻拜相,都是可以的。
    只不过令人诧异,宗颍先是拒绝,后来执意要到地方为官,而且也不是当什么大官,是当县丞,后来升县令,通判,最后升任了济南知府。
    他走了一条标准的地方官之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到济南知府,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但是像宗颍这种出身,仅仅是知府,的确太惨了一点。
    更让人诧异的是宗颍并没有让儿子入朝为官,也就是说宗家只有两代为官,让人颇为不解。
    “官家,臣是有自知之明的,让臣入朝,只会坏了国家大事,就连这个知府,臣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赵桓笑了,“你说自己不会当官,朕姑且信之,可你编了一本书,朕倒是想瞧瞧。”
    宗颍稍微迟疑,似乎有些为难。
    赵桓问道:“怎么,不愿意给朕看看?”
    宗颍连忙摇头,“臣不敢,臣只是觉得这里不方便。”
    “那就找个方便的地方。”赵桓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样。
    宗颍无奈,只能带着赵桓去了他的书房。
    等到了书房之后,大家都是一愣,因为这个书房颇为宽大。但是摆设又少得可怜,只有一张巨大的书桌,上面不光有笔墨纸砚,还有许多颜料。
    编书,作画,居然放在了一起。
    也不知道是画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
    朱熹正在思量之时,赵桓就已经主动走到了桌案前面,在桌上有一本六尺多长,四尺宽窄的巨大书籍,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么一本大书,吓到了所有人。
    赵桓迟疑少许,竟然面露喜色。
    “宗卿,还不给朕打开!”
    宗颍没说话,而是走过来,伸手翻开了书籍。这么大的一本书,的确很吓人。等宗颍翻开之后,众人这才看明白,原来这不只是一本书,还有插图。
    准确说是每页都有一张巨大的插图,每个插图都是宗颍亲手绘制,是仿效现实中的植物画的。
    有粮食篇,花卉篇,草药篇,水果篇。
    图画搭配文字,相得益彰。
    宗颍尽量让图画和实际的大小一般不二,栩栩如生,出现在面前。
    这就十分难得了。
    介绍一样东西,说有多大,未必能想得出来,可是一看这个图画,一目了然。在摄影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这一本书可谓是匠心独具,有着难以形容的价值。
    朱熹看了又看,渐渐地,脸色泛红,竟有些惭愧。
    赵桓没有搭理他,而是跟宗颍兴奋聊着。
    “大宋物产丰饶,天南地北,各种东西太多了,有了这本书,天下有用之物,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你的功德无量啊!”
    宗颍欣喜之余,却是摇头道:“官家,臣只是录入了一小部分,还有许多东西,臣也没有亲眼见过,不敢随便入画。还有树木一类的,实在是太过高大,臣只能缩小之后,另外绘一本。再有就是海外了,据说物产之丰,千奇百怪,臣也没法尽数囊括,甚是遗憾。”
    赵桓耐心听着,他承认宗颍所说有道理,的确,这本书远远谈不上多完美,甚至说只能算是开个头。
    但即便如此,也值得肯定了。
    “朱熹,你说这一本书,比之大典如何?”
    朱熹面色有些不自然,沉吟道:“官家,宗知府匠心独具,臣万万不及。只是大典囊括古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所不有,似乎,似乎应该更重要一些?”
    赵桓鼻子哼了一声,“朱熹,就算你讲的有道理,可你有什么得意的吗?穷尽天下英才,十几年的功夫,就给朕修成那么个玩意!朕拿宗卿的这本书跟你们相提并论,那就是你们的耻辱,知道吗?”
    “知道,知道……臣,有罪!”
    朱熹惶恐跪倒,鬓角流下了冷汗。
    果然,赵桓问罪了。
    而且貌似官家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整个靖康大典,古书的份额太大了,而巨大的古书份额之中,又把诸子百家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百家,自然是儒家为首,各种经典,自不必说。
    就连佛门经文,都占据了相当数量。
    反而是有关自然科学类别的东西,少得可怜。
    除了赵桓提出的气理之说,还有一些算学新知,再往下就少得可怜了。
    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录入靖康大典。
    “官家,臣等并非没有录入,只不过是,是……是放在了杂学门类。”
    赵桓冷哼道:“说到底,还是看不起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官家长叹了一声,随即道:“朱熹,朕告诉你,天地之间,万物生长,里面的学问太大了。就拿这些庄稼来说,什么品种产量更高,如何才能培育出不易染病的作物,这都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人千奇百怪,庄稼也是如此。”
    “弄清楚这些,一亩地能多产一两斗,放眼大宋,就是个了不得数字。盛世无饥馑,何其不容易啊!”
    赵桓看了看朱熹,又道:“朕记得你在给朕的提要里面,写了格物致知,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吗?”
    朱熹点头,的确如此,只不过他理解的理,怕是和赵桓的意思,南辕北辙了。
    “臣有罪,臣辜负了皇恩!”
    赵桓摇头,“若真是如此,朕也就不让修大典了。《靖康大典》算是对过去的总结,放在那里,给后人留下一份财产。接下来要修的是百科全书,传旨下去,朕自济南府开始,每到一处,都会召见当地有一技之长者,凡是民生之物,天文地理,朕都愿意洗耳恭听。”
    朱熹忙答应,“臣替官家传旨。”
    赵桓又转头道:“宗卿,你也随朕南下,替朕把关。朕要的是有学识见解的,可不要招摇撞骗的,更不是求仙访道,找什么长生不老之方,有谁敢送上门,可别怪朕不客气!”
    赵桓不得不交代清楚,万一真的来一群送丹药的,可就讽刺了……
新书推荐: 妖仙从六翅蜈蚣开始 洪荒:我乃人王,干翻诸天众圣 淞沪:永不言败 不随心所欲能叫重生吗? 全家瞒着我修仙 你说没我也能杀恶灵,现在哭什么 守水库?我守的是时间长河! 同时穿越:在诸天成为传说 遮天之宁川 纪元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