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谋明 > 第二百一十九章 当真

第二百一十九章 当真

    “不降……不降?”
    陈名夏一直咀嚼着这两个字,脸上也是略显苦涩和羞愧之色。
    李自成进京之后陈名夏很快便是投降了。
    主要就是闯贼折腾了十几年,从所有人的敌意和仇视还有鄙夷之中,这个西北汉子一直坚持不降,不管是当初的三十六家联营,还是后来的革左五营,包括张献忠和罗汝才在内的农民军首领都曾经向朝廷投降过,不管是真心假意,总之各部流寇的首领都是曾经被招安投降过。
    但李自成从未投降,也根本没有动过投降的念头!
    这个流寇首领有不屈的意志和屡败屡战不成功便誓不罢休的信念,也正因如此,李自成最终打下京师之时,所有人都认为其是新朝的奠基者,也是天命所在之人。
    王朝轮回,天命更替,这些东西都是蕴藏在每个读书人内心的东西,虽说天文星相气运之说朝廷是不准私人研习,但私下里研究这些东西的士绅生员岂是少数?
    图谶之说自东汉时流传,至大明也是信者甚众。
    在李自成入京之后,大量的文武百官都是第一时间选择了投降。
    谁知道闯逆流寇积习不改,不光是无视那些勋贵太监,对文官也是视若草芥。
    可能是在闯荡天下时杀掉的大明官员太多,导致流寇集团只重武力,对投降的武将倒是高看几眼,对那些文官都是不放在眼里。
    或者说流寇们对文人士绅有着几分天生的仇视,他们都是赤贫黔首,在原籍为民之时欺负他们最狠的便这些士绅官员。
    在入京之后,李自成便放纵刘宗敏等人拷掠勋贵文官,夹棍之下不知道打死打残了多少勋贵和官员,确实也是拷掠出了大量的金银。
    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民不附,这些官员一个看似不打紧,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个体,他有亲族,有故旧,有门生,有好友。
    动了一个人就是动了一群人,一个士绅在民间就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识字率极低的大明,读书人原本就被百姓敬重和信任,虽然有很多士绅生员多行不法,鱼肉乡里,但也有很多人保持着相对的操守,这些人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千百人。
    无数士绅官员的影响力,就足以影响历史的进程。
    在李自成进京之后,其原本在山西河北的根基就不稳固,在京师又弄的士民离心,河北河南山东各地也没有及时稳固统治,确立官员,征取赋税,编练消化明军残部。
    进京后,李自成的实力不光没有进步,反而是退步了。
    到其不得不远征山海关时,进军京师带来的好处已经荡然无存,到那时就算陈名夏也看的出来,李自成行事乖张,军事上打了十来年算是有些谱,但在政务上完全就是草莽村夫的水准,不要说和大明太祖比,就是比起关外东虏那一伙子蛮夷都是差的远了。
    说起来建奴虽是蛮夷,但自明初时从极北之地南迁,然后化为一个个小部落在大明抚顺关外一带安插,这几百年来领大明的卫所指挥印信,也算是几百年的武官世家,然后其首领势强的就会称汗,虽被剿灭多次也算是有不少的经验。
    自努儿哈赤建国到如今也是好几十年,哪怕原本是蛮夷胡闹,封个村子就当国都,但从他们打下沈阳为国都也近三十年了,这么多年下来,军政两道也算是相当娴熟,不是李自成这种草莽英雄可比。
    也是因在此之前李自成一直没有巩固的后方,没有任过官员,也没有正经的大明文官和其打过交道。
    兵粮钱谷文教刑名人心争夺,这些复杂的东西没有一定的水准是真的不懂,也玩不转。
    只有宋献策和刘金星等人,前者满湖术士,说一嘴鬼话行,真的军政大道懂什么?
    后者就是一个举人,连官也没当过,个中窍门也是不通。
    李自成本人就是看几本资治通鉴,那不过是迂腐文人记录的史书,加几句不切实际的点评,从这书上寻治国之道,也是真真笑话。
    象大明太祖其实原本也是读书不多,但天赋点就是点在军政大道之上,其后更是读书不缀,这才有后来那般成就。
    李自成差就是差在这里,天赋不足,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够,当然也是和其一直处于打压之下,流离失所,想要通读也是没有办法。
    陈名夏想到自己已经先降,接着还得再降东虏,相比较来说,区区一盐商家族出身的朱万春,自己一直也是当成个寻常人物,若不是朱家年年都有冰敬和炭敬奉上,以陈名夏的身份地位是绝不会与其相识,更不要说有什么往来。
    而如今自己一降再降,对方却是坚称绝不会降,虽不知真假,但这种决心意志,仍是令得陈名夏感觉尴尬和难堪。
    “绝不投降么?”陈名夏呵呵一笑,对着梁世发道:“你且在我这里住下罢。就在京师里看风云变化,也是要将你看到的如实禀报你家东主,且看到最后时他再做决断罢。”
    “是,多谢老爷。”既然对方愿意收留,梁世发当然也顺势改了称呼,陈名夏对此无可不可,挥了挥手,便是示意梁世发退下。
    虽然陈名夏早前已经下了决心,希望通过汤若望引荐自己投降清廷,但在此时此刻,他也是突然有些犹豫起来。
    如果清军能直扑南京,占据江南湖广,那么就算在别的地方有反复,那也是大势已定。
    有满洲八旗为主力,仆从汉军为爪牙,加上东虏几十年战胜明军的赫赫凶名,最少会有几十万明军望风而降为清廷所用。
    其任命明朝降官在地方征取赋税,又用减赋和免掉辽饷收拢人心,在陈名夏的判断之中,清廷得天下最多一两年时间。
    但如果江南有了变数,真有豪杰趁势而起,只要保住南京和江南,那么明朝最不济也能维持南北朝的格局。
    若是这样,自己这一类降官的名声可就难听了,不光是陈名夏,就算是此时北方普通的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县,在是否降清的问题上都会产生犹豫。
    这就是大势之下的人心变化,这也是陈名夏等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了。
    “不降,嘿嘿,不降?”陈名夏打发梁世发之后也是无心会客了,端坐在书房之中,也是连连苦笑起来。
    “闵元启么……”陈名夏提起笔来,写给留在南都的一些故交好友,两边书信和人员往来其实是没有断绝了。
    清廷在此时还没有罗织法网,李自成更没有理会这些鸟蛋事,只要能闯过响马和多数牛毛的土匪杆子,能在乱兵和流寇交织之下跑到南方,李自成和清廷都没有阻拦的意思。
    若不然此时也不会有大批京官持续南下,并且后来还有北京人跑到南京冒充太子之事了。
    不得不说此时在清廷的主持下,七月份刚刚斩首了几个少年,就是清廷说的假冒朱明太子一案。
    南北两边都有假冒太子,南方的那个明显是假的,但东林党人混水摸鱼,为了动摇弘光帝的法统和根基,非说那假货是真的,结果在判定为假之后,东林党人不依不饶,直接令左良玉兴师向南京,说是要清君侧。
    真实目的当然是清弘光帝和马士英,马士英也是不甘示弱,直接派黄得功等人迎战,双方为了一个假太子大打出手。
    而清廷在此时斩杀的少年却是真正的大明太子,太子和永王,定王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倒是没有为难这未成年的少年人,只是将其带在身边。
    后来战败后李自成仓皇离京,太子和永王定王就落入了八旗手中。
    这些孩子知道什么险恶,当即吐露身份,然后被清廷关押。
    后来多尔衮决心不放过这些大明天子的后人,当然这些畜生也是要脸面,公然斩首崇祯之子等于是啪啪打脸,所以就伪托是假冒太子,根本没经过多少审讯手段,直接就宣判斩首。
    可怜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直接被斩杀,还被诬陷为假冒太子。
    清廷对崇祯诸子的态度就是这般,一直到几十年后,康熙还将七十多岁的皇五子斩杀,连同不知情的好心收留者一家,悉数斩杀。
    陈名夏写好几封书信,毫无例外的是打听闵元启的消息,也是要看看这个大河镇的新总兵成色到底如何,是不是会真的在南方引发一些变数。
    写完信后,他又写信给在京的好友诸人,将梁世发从南方带来的新消息告诉这些人。
    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投降,有的在打算南下,有的则是决意先逗留在京师,看一段时间的风色再说。
    各人原本都是住东城或西城,只有少数家境窘迫的才会住南城。
    现在倒是方便的很,所有汉官哪怕是当朝阁老都被从原本的内城撵出,大家伙都被撵在南城居住,这样反而方便了互通消息和书信往还。
    只是人员往来要小心许多,清廷在官员交往之上相当警惕小心,一旦露了形迹便是不小的祸事,陈名夏写信时也是尽量曲笔,免得落到他人手中惹出风波。
    一切事情做完之后,这个国朝有名的清流官员才叹了口气,揉动手腕之后起身看向窗子之南。
    南方的一切既熟悉也陌生,在这一刻,陈名夏也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
    那熟知的风景和人,能有什么样不同的变化,一个区区仆役的话,自己竟然是当真了不成?
    
新书推荐: 事不过三 笑如春温 被回国的竹马缠上了 桌下恋情 小城之春 暗潮 暧昧备份 不慎招惹隔壁队长[电竞] 瘾言 那个装O的Alpha今天翻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