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太学

    很快,面和饺子都端上来了,香气扑鼻,看着很是诱人。
    “吃吧,今日我请客。”王猛很大方地说道。
    他最近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有个赏识他的老板,还有一位愿意配合他进行工作的“老板娘”,所以自己在武川镇中开展的各类工作才能如此迅速而有条不紊地组建起来。
    事实现在也已经证明了,公子之前的意见是对的,只要能够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来,别说一个集镇,便是一座坚固耐用的城池,也丝毫不在话下。
    “诸国战乱,最苦的仍是各国之百姓,我等虽不能替百姓承担流离失所之痛,却也要体桖百姓之苦之难。”凌皓当时如此说道。
    王猛依稀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这段话,虽然也不乏虚伪做作的成分在其中,但也的确说到了核心问题上。
    自周王室失势以来,诸国混战,烽烟四起,盗贼峰起,人人自危之时,生灵涂炭之刻,根本原因,不正是因为百姓们无法生存,只得选择四处迁移逃避战乱,或者落草为寇吗?
    而要想建立起一个拥有着新秩序,新气象的过度,就必须结束当前这种局面,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生意做……只有如此,才可算得上是迎合人心之义举,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减少各国之间所不必要之厮杀。
    另一个让王猛历历在目的情景是:凌皓不喜欢结交贵族子弟,而是专门和那些乡野之民谈天说地,这是很出格的一种行为。
    凌皓本身是贵族子弟,按道理来说,他自然不可能会和乡野之人有什么交集,可凌皓确实就这样做了,为了不让大家对他起疑心,他甚至当场脱下自己的华丽服饰,露出里面的长衫来,然后说:“大家看吧,我其实和大家都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日子只是比各位过得好那么一些而已,但我并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妖魔,我同样也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凌皓的这种低调姿态确实很有效果,顿时所有人的戒心就都放下来了,再加上后面凌皓给出的条件确实算得上是“优厚”了,这些流民们才决定继续留下来共同建设武川镇的。
    现在想来,真的是很高明的一种做法。
    王猛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着,仔细回想着凌皓当时的那个模样。
    他像个普通的庶民百姓一般随意地坐在树下,双手抱膝,时不时地长啸一声,引得很多人驻足观看,等到人群慢慢聚集了起来,他才正儿八经地开始和所有人交谈起来……
    突然,王猛咳嗽了起来,这饺子里突然多了一股辛辣扑鼻的风味,让他被呛到了,连忙喝了一口面汤缓解一二。
    “先生,你没事吧?”
    “没事……让我缓缓就好了。”王猛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有事情。
    “这胡椒羊肉饺子,确实是绝配啊。”王猛忽然想起了在凌府见到的胡椒,就是这个味道的。
    “先生吃出来了?”徐荣问道。
    “自然是吃出来了,胡椒的味道,只要吃过一次,就绝对不会忘记的。”王猛轻轻地点了点头。
    胡椒不仅仅只是调味品,它的药用价值也是相当可观: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王猛在凌府也没少和这东西打交道,刚才喝了口阳春面汤,顿时这馨香的风味便慢慢放大了开来。
    “先生,你还是快点吃吧,再不吃的话,面都凉了。”麴义吞了口面条,含糊不清地说着。
    “啊,差点忘了。”王猛这才意识到,自己现在坐在这里是要吃饭的啊。
    “咱们也不急于这一时,这武川镇中各行各业的生意买卖都做得还不错,等会儿咱们再去太学那边看看情况吧。”徐荣说道。
    “没错,太学是公子着重关注的方面,绝对不能出什么问题。”王猛说道。
    所谓的太学,就是古代版本的高级学校,负责教导学生学习,就跟后世的大学职能差不多。
    太学是神州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学”一词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西周的太学又名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上古时期虽然有太学,但一开始明堂、太学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等各种活动都搅和在一块儿,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
    东汉大儒郑玄曾经注解:“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经设立过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名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由于在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专业学校,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便可补官。
    所谓五经博士,指的是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士人。
    汉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五经博士的学生们被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能够维护统治的封建官僚,不过太学的行办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新书推荐: 纵她撩野 觉醒吞噬异能,在末世嘎嘎乱吸! 都重生了,谁继续内耗当炮灰啊? 恋综全员读我心后,我成了万人迷 选手太老六,周姐呆妹气疯了 快穿之我在万界苟生活 夫人纨绔,沈总他超爱 全球领主:每月多一个神级天赋 末世囤货:二哈带我和闺蜜奔小康 一键开启无限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