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片刻,感觉全身的疲惫已经散去,李慕仙走下床来,活动了下身子,却是感觉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过一天使用这些药汁炼体已经是极限了,下一次炼体至少也要到明天了。
收拾好房间内的东西,李慕仙从储物袋中拿出那本《逍遥游》。
《逍遥游》本是上古年间一位圣人庄子所作,“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几。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而显然这里的青阳门内的《逍遥游》不是庄子的《逍遥游》了,然而两者之间还是有些许渊源。
按照此书作者的讲述,便是他早年有幸得见部分庄子《逍遥游》内容,然而却是始终不能悟出其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道。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以晚年他便以一身所学,写下这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之法,因为整篇文章之中还是带了一部分庄子逍遥游的理念,所以他也就以《逍遥游》命名了此法诀。
翻开《逍遥游》,李慕仙仔细看了起来,相比较《梧桐引凤诀》还有元婴期前辈的留音贝作为讲解,这篇《逍遥游》李慕仙却是看的晦涩难懂。
不同于一般的步法只是单纯的介绍灵气的运行途径,《逍遥游》讲究的就是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所以除了灵气的运行途径以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宇宙万物的规律以及六气的变化。
而其中练气期部分就以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基础,按特定顺序踏着卦象方向行进,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正好行走一个大圈。
看完了整篇《逍遥游》,屋内确是没有足够的空间练习的,李慕仙只能走到小院中练习了。
对于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李慕仙也是略微知道一些的,不过因为是初次练习,所以也就只能从头开始了。
《逍遥游》讲究的机理就是随时知当时当地的灵气性质,从而发出与之性质相同的灵气,同性相互排斥,故身体能腾空而悬浮,再向后发出灵气,身体自然向前飞行。
站在小院中,参照法诀李慕仙双手由侧面上提至略高于肩,手心向上,随着呼吸两掌缓缓下按,由两手心足心发出灵气压向地面。
看着自己依然站在小院之中,没有一丝动静,李慕仙不得不加大了引导的灵气量。
“哎呦”
原来李慕仙一个加剧灵气量的输出,直接被弹飞两米高,直接摔在了地上。摸了摸摔疼的屁股,李慕仙整理了下衣服不得不继续开始练习。
相比较第一次,现在李慕仙已经不敢再突然加大灵气量了,虽然慢慢地一点点地加大灵气量会慢一点,但胜在不会突然一个加速直接把人给飞起来。
解决了一开始输入灵气的问题,但之后的问题还是接踵而来。
因为灵气输入的不均匀,李慕仙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而如果没有及时调节过来,一不小心李慕仙就又摔倒在地上了。
因为双手、双脚同时输入灵气,只要四个其中一个输入的多或者少,一个不均衡,李慕仙就直接摔在地上。
相比较双脚的脚踏实地,双手本就是悬空的,而一旦灵气的方向发生倾斜,李慕仙又是一个摔倒在地。
……
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虽然摔了一次又一次,但李慕仙知道,这个过程只能自己去感悟,练得多了,摔得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了。
一个时辰以后,李慕仙已然可以悬空而立了,只要不是特别大的失误,倒也不会在站着的时候摔倒了,缓缓的减弱灵气的输出,直至站到地上,李慕仙很是兴奋,虽然只是稍稍悬空而立,还不能像筑基期修士一样御剑行空,但对于自己的进步还是很是满意。
感受了下体内已然接近枯竭的灵气,李慕仙不得不盘膝坐了下来,缓缓运转心法,吸收起灵气起来。
虽然练习了一个时辰,但对于李慕仙来说,大多数的时间还是以摔倒在地为主,真正在输出灵气的时间不多,而且即使是输入灵气,因为刚开始练习,也是堪堪维持自己能稍稍离地,所以输出了灵气也是极少的。
不过即使这样,一个时辰的时间,李慕仙体内的灵气就已经用完了,又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灵气的李慕仙不得不感慨时间的不够用。
待得灵力回复完全李慕仙又练习起前进、后退、左移、右移。相比较直接单纯的悬浮,需要移动了以后,李慕仙又开始了不断重复性的摔跤。
一旦涉及到了移动,就除了保持继续悬浮以外,还要考虑到前进后退等的推力,而之前保持的平衡感也就瞬间打破。不是身子已经前行了腿还在原地就是腿已经前行了身子还在原地,要不就是腿前行的速度大于身子前行的速度,或者身子前行的速度大于腿前行的速度。
总而言之,在一次次练习中,李慕仙又一次次的摔倒,而一次次的摔倒,又或多或少会取得一些经验,或者对自己的失败有所感悟。
然而不得不说,这些经验和感悟只能够在自己的练习中取得,不是其他人讲述了你就能会的。
天资的优劣决定了你领悟的这些的快慢,天资好的领悟的快一些,领悟的多一些,天资差的,领悟的慢一些,领悟的少一些。但不得不说,即使天资再好,没有尝试,也就不会有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