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同人小说 > 明鹿鼎记 > 【1027 努尔哈赤出兵】

【1027 努尔哈赤出兵】

    但这也就是宝军了,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没有这种待遇,当兵的别说平时,就是过年能吃上肉都不可能。
    称重之后,二十五斤的肉,只有十九斤二两,足足少了五斤八两。
    天地会因为改革了度量衡,都是十进制,不再是别处的一斤十六两了。
    “报告总裁,少了五斤八两!”总裁卫队的负责称重的士兵行军礼道。
    韦宝看向谭疯子:“韦家庄的部队是归你管吧?”
    谭疯子知道这次事情大了,一层一层偷偷弄一点好处,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在十分之一以内,二十五斤偷个两斤半,还能帮着说说话,偷了五斤多,两成了,这就不好办了。
    “依照法规惩处。”谭疯子道:“总裁,大战在即,是不是能让这些人将功补过?”
    “将功补过?宝军缺了谁都可以,不能坏了规矩!严查此事,所有相关军官送军事法庭,旅长、团长、营长即时降级一级!你自己暂代这个混成旅的旅长。”韦宝直接发话道。
    “是!总裁。”谭疯子站得笔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暗忖这处罚太重了。
    韦宝还不解气:“此事通报全军,其他各地部队随着通报到达,一并查账,查库房,再有腐败,一律照着这个标准!林文彪,这事交给检察署负责,你们统计署协助。”
    “是,总裁。”林文彪也立正行军礼。
    聪古伦格格悄声问王秋雅:“对军队都这么严苛?底下人不会造反吗?”
    “不会,总裁最重视反腐败,各行各业都这样,这回这个旅,至少有上百人要卷铺盖回家,被查出腐败的,还得坐牢。”王秋雅道。
    聪古伦格格缩了缩脖子,暗忖这里真的和大金国是两样的。
    虽然努尔哈赤也很狠,但聪古伦格格觉得,还是比不上韦宝,因为韦宝是制度重,这比人治更狠。
    随着范文程将前沿调查的情况传回建奴大营,已经在塔山堡集结了六万多重兵的努尔哈赤当即召集众将议事。
    “明军没有尽数撤出关外?还驻军宁远城,这是为什么?”努尔哈赤奇怪道:“不会有什么阴谋吧?你们进入了宁远城吗?”
    “没办法进去,周围都没有人,根本没法混进去。”范文程道。
    “都是明军吗?没有宝军吧?按道理,他们不该尽数放弃关外之地的。”皇太极问道。
    “暂时还未看到宝军。”范文程道:“宁远城的守军,很奇怪,用的是明军的旗帜,穿的却是宝军的军服。但我与守将喊话,说话的是宁前道袁崇焕,这袁崇焕不知死活,还骂咱们大金国,骂大汗了。”
    建奴众将一听袁崇焕敢骂大汗,骂大金国,纷纷咒骂袁崇焕不知死活,都说要把袁崇焕活烤了下酒。
    “你能确定是袁崇焕?会不会是袁崇焕的人和宝军合兵一处了?”皇太极问道。
    “就算有宝军,人数也不会超过一万,因为在宁远城外就没有看到宝军,只看到一两万正准备撤走的明军,宁远城并不大,最多容纳三万兵马。”范文程道:“宁远城具体有多少人,说不好,有无宝军也没法判断,但觉华岛的明军此时应该已经撤离了,关外只剩下宁远城一座孤城。”
    范文程还是很聪明的,模棱两可的说法,以后出了什么事情,怪不到他头上。
    “其他各处还有消息吗?”努尔哈赤问道。
    皇太极是负责情报的,除了范文程这一伙,其他还有好几伙细作。
    “宝军行动向来迅速,这次有没有宝军的确不好判断,我同意范文程说的,即便有,也顶多不过一万人。辽东边军大部分都撤退到了高台堡和前屯堡,明军看样子的确准备放弃关外。”皇太极道。
    “那为什么他们还要留一座宁远城?”努尔哈赤问道。
    “可能宁远城比较高大吧,而且前屯堡、高台堡、宁远城连成一线,利于支援,便于防守,他们即便要放弃,不可能一下子全放弃,这三座堡可以在山海关外围形成一道屏障,避免山海关直接暴露在我八旗铁骑之下。”皇太极分析道。
    “你们都说说,我们是就此按兵不动,只拿下锦州一线,还是趁势追击,拿下宁远城、高台堡和前屯堡!?”努尔哈赤道:“现在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宁远城守军应该是辽东明军两万左右,宝军可能有一万。”
    不可能有这么多,努尔哈赤这是故意多说了,以此看看这帮将领的反应。
    “我们只有七万不到的大军,值此严冬,大军调动困难,这时候找蒙古人来,恐怕蒙古人不肯,汉人八旗在严冬是排不上什么用场的,只能帮助大军运运粮草,所以如果要打,只有我们八旗一家军队。”鲍承先分析道:“六万八千对三万的话,如果其中真有一万宝军,毫无胜算。”
    “如果有一万宝军守城,我们就是十万大军也未必能轻松拿下。”宁完我补充道:“宝军有许多小炮,还有,宁远城有红衣大炮,好像还有十多门。”
    “红衣大炮怎么了?”莽古尔泰不以为意道:“宁远城难道比沈阳城、比辽阳城、比广宁城更高大?宁远都不能称之为城,只是一个堡,我八旗五万大军,足矣踏平一切明军堡垒!”
    “对!阿哥说的对。”
    “宝军算个球,别说一万宝军,上回出动四五万宝军,咱们也没有败给他们!”
    “早就想再找宝军算账了,这种隆冬正月正是好机会!汉人能和咱们一辈子在寒冬里打猎的老猎手们比吗?”
    “大汗,下令吧!踏平宁远城!”
    建奴武将们群情激昂,一点都不怯场,虽然连番在宝军手里吃亏,但宝军也有损失,大家根本不服气。
    尤其很多人明着没有说,都不愿意聪古伦格格嫁给韦宝,一是聪古伦格格给韦宝做妾室,聪古伦格格和大汗受委屈,二是大金国和他们所有人都将受委屈!
    他们不服气。
    “主要是咱们过冬的粮食不足。”努尔哈赤目光炯炯有神:“加之明军这样撤退,咱们要是不敢前进,将被汉人小瞧了。”
    文官们听出努尔哈赤是想进攻的口吻,只是大家的想法没有统一,也纷纷改口了。
    “大汗,奴才认为应该攻打宁远城,以解粮荒。”鲍承先改了口风道:“韦宝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仗着手里有两个小钱,在辽东呼风唤雨,近来听闻韦宝被皇帝连番升官,此时一定骄狂,这是不错的时机。”
    “不错,大汗兵多将广,我八旗铁骑无往不胜,不必太高估汉人。”宁完我也赶紧改了口风。
    鲍承先和宁完我是建奴汉人谋士中的佼佼者,范文程和一帮身份低微的汉人谋士也随着鲍承先和宁完我的话改了口风。
    一时之间,建奴高层士气上来了,大家越说越有劲,似乎马上出兵,马上就能杀光关外汉人,直指山海关。
    “阿玛,儿臣愿领兵!”莽古尔泰大声请战,接着代善、阿敏、汤古代、阿济格和此时尚很年轻的多尔衮等儿子也争先恐后的请战。
    皇太极持反对意见,觉得能保持现状,先设法搞定蒙古人,再在朝鲜与宝军打仗,这样对己方有利,但是大家情绪这么高涨,加上努尔哈赤也有明显出兵的意思,所以皇太极不敢随便反对。
    努尔哈赤的确很急了,不急的话,不会将将近七万大军摆在大兴堡和塔山堡一线了。
    “皇太极,你怎么不说话?”努尔哈赤很看重皇太极的想法,其实努尔哈赤一直将皇太极当成接班人。
    在原本的历史中,努尔哈赤逝世,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逼自杀。
    皇太极在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支持下继承汗位。
    其中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尔哈赤之侄、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子、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三大贝勒之所以不自己当皇帝,而支持皇太极,是因为皇太极这个人文武双全,老谋深算,而且胸怀大志、野心勃勃。
    大贝勒代善做太子的时候宽宏大度,威望很高,但谋略和决断上就略逊一筹,后来被女人左右,犯了糊涂,办了不少蠢事,和他父汗努尔哈赤争宅院,虐待自己的儿子硕托。
    当然,最重要的是代善的威望日隆,其他贝勒都看他的脸色行事,以至于努尔哈赤在斥责代善时竟无人敢说话,让努尔哈赤不满,所以努尔哈赤才废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从此代善心灰意冷、暮气沉沉,不思进取。
    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宁愿拥立皇太极,也不愿自己出头登上汗位,缺乏胆识和魄力,担心自己制不住其他几个不甘居人下的贝勒。
    二贝勒阿敏,他不过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并非嫡系,不具备与皇太极抗衡的资本。
    三贝勒莽古尔泰生性鲁莽,有勇无谋,又曾为了博取努尔哈赤的欢心手刃自己的生母,被努尔哈赤休掉的大福晋富察氏,臭名昭著,更不是皇太极的对手。
    在皇太极称天聪汗,1626年到皇太极称帝,1636年,这十年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除掉了处处掣肘自己的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只大老虎。
    而且期间除掉了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和朝鲜。
    并且在松锦之战大败明军,让明朝从此一蹶不振。
    为后来多尔衮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可以看出皇太极的雄才伟略。
    随着原来的政敌被肃清,皇太极的矛头开始指向了多尔衮。
    要不是因为皇太极挚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伤心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没来得及铲除多尔衮。
    多尔衮根本当不了摄政王更当不了皇叔父摄政王。
    虽然多尔衮心思缜密、处事沉稳,但有时过于谨慎小心,不敢冒险,不够果断。
    在皇太极逝世后,皇位真正的竞争者只有两个,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正当壮年的豪格。
    多尔衮凭借当时的威望、赫赫战功、武力完全有可能登上皇位,但他采取了稳妥的折中办法,拥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
    后来也是因为一直觉得时机没有成熟,而迟迟没有踢开即将亲政的福临。
    然后39岁就英年早逝,最后被福临夺爵除封、籍没家产,甚至掘坟鞭尸。
    多尔衮比皇太极的水平差了至少两个层次。
    执政方面,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年号崇德,广泛发展。把敌人变成朋友,把反对者拉到同一战线上。
    皇太极不止作为满族的皇帝,也有要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领袖的意识和气魄,皇太极是绝对有这个能力的。
    皇太极没有同胞兄弟,而母族叶赫同建州势同水火,没有先天形成的帮衬势力。
    尽管这样在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已经是君临天下的姿态。
    在夺位暗战中展现出的手段和隐忍是当时建州独一档,无人可比。
    皇太极在德行、谋略、军事素养、大局观等各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短板。
    皇太极同时培养出了接班人豪格。
    作为接班人,每个方面都比多尔衮的表现高。
    所以韦宝一直觉得努尔哈赤是不会把汗位传给多尔衮的。
    努尔哈赤肯定要算是个英雄,至少也是一方枭雄。
    从发展的角度,努尔哈赤不可能把汗位传给一个没有军功,年纪尚幼的孩子。
    上有四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敏。
    三贝勒军功显著,谋略过人,并且有着关系网支持。
    在当时八和硕贝勒共治的情况下,多尔衮没有任何的权利,也没有支持,除了他的额吉乌拉大妃阿巴亥。
    其次,真实的历史中,从感情上努尔哈赤也不是最疼爱多尔衮。
    多尔衮并不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孩子,努尔哈赤是偏爱多铎的。
    在皇太极即位后多尔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除了他的骁勇睿智,与皇太极的提拔是分不开的。
    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和皇太极不对付,多铎跟阿济格关系甚好,皇太极有意打压阿济格和多铎,抬高多尔衮。
    真实的历史中,多尔衮是从皇太极即位后才得到发展。
    在努尔哈赤驾崩时,多尔衮可以说什么也不是,连上八角殿的资格都没有,只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当中普通的一个,更别说继承汗位了。
    皇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
    在努尔哈赤没有统一女真时,建州的关系和叶赫是很紧张的,所以自然也就连累了叶赫福晋和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子女福晋中,大福晋衮代的子女,莽古尔泰,莽古迹,德格类等,包括养子阿敏,他们相互扶持。
    大阿哥褚英,二阿哥代善虽然貌合神离,但是军功卓著。
    皇太极只有一个聪古伦格格,还年纪幼小,皇太极完全依靠不上母家,但是凭着睿智的的政治手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得五大臣中的扈尓汉,额亦都等人支持,并且连代善之子岳托和萨哈廉也都拥护皇太极。
    努尔哈赤留给皇太极的并不是锦绣江山,而且一堆烂摊子。
    努尔哈赤实行高压政策,汉人在大金就是奴隶。
    皇太极掌权后开始抬高汉人,以汉治汉,重用汉臣,满汉一家,为满洲国打下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的
    不少影视剧里,为了剧情好看,有努尔哈赤遗诏传位给多尔衮的情节。
    努尔哈赤晚年确实很宠爱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很偏爱阿巴亥的孩子,多尔衮也很聪明能干,深得努尔哈赤的欢心。
    那时候的满族还没有统一中国,皇权制度还没有确立。
    那时候的军事首领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举制。
    所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搞了个四大贝勒联合执政制度。
    皇太极之所以一定要杀死阿巴亥,是因为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优势。
    而且她很聪明,她的三个儿子有很强的军事势力,所以必须得杀,以免以后坐大,而不会是因为她有所谓的遗诏要被灭口。
    努尔哈赤一代枭雄临终前如果脑子清醒,就应该明白他就算传位给多尔衮,多尔衮当时也坐不稳。
    如果努尔哈赤真的传位给多尔衮,以皇太极的个性,一定会杀死多尔衮以绝后患。
    皇帝是不会相信誓言的,他们甚至敢对抗漫天神佛,区区誓言算什么。
    皇太极是超级强势又冷血的人,就算是他的亲姐姐莽古济,一旦让他感到不满,都给凌迟了。
    好像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凌迟的公主。
    莽古济的两个女儿皇太极都没放过,皇太极又怎么可能放任这么可怕的潜在敌人弟弟多尔衮。
    皇太极消灭政敌完全掌握权柄之后,对多尔衮是比较信任的,很照顾栽培这个弟弟。
    从这一点来看,努尔哈赤应该没有动过传位给多尔衮的念头。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中,多尔衮和皇太极是有许多矛盾的,甚至还有人言之凿凿的描述皇太极对多尔衮有夺妻之恨。
    多尔衮则被描述成一个十分受努尔哈赤重视,并差一点继承了皇位的人。
    努尔哈赤晚年十分宠幸大妃阿巴亥,这位妃子也很争气,给他生了三个宝贝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最大的阿济格生于1605年,1626年封贝勒。
    多尔衮生于1612年,同样也是在1626年封贝勒。
    此时二人的年龄分别是21岁和14岁,差的并不算太大。
    但如果把他们的地位和多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多铎生于公元1614年,1620年封贝勒,此时他还是个6岁的娃娃。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亲王一说,皇帝以下地位最高的便是贝勒,也是带领一支独立队伍,甚至成为旗主的潜在条件。
    多铎和两个哥哥年纪差那么多,幼年就封了贝勒,无疑可以从中看出努尔哈赤对多铎的宠爱。
    这其中就包括努尔哈赤老来得子的原因,也有阿巴亥地位稳固的因素。
    因为在最初宠幸阿巴亥的时候,努尔哈赤尚许多未成年的子女,其背后也有诸多妃嫔,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余妃子年老色衰,阿巴亥生多铎的时候,正好是24岁的年纪。
    一个55岁的老男人,另一个是风韵正盛的少妇,很容易想象和理解当时的努尔哈赤会对阿巴亥多么宠爱,连带着对最小的儿子多铎多么溺爱。
    此时的多尔衮其实并不受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沾了弟弟多铎的光。
    公元1616年,也就是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名单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6、7位,而多尔衮竟然都不在名单上。
    换言之,此时的多尔衮既没有阿济格成熟勇武,也没有多铎顽皮可爱,如果不是因为他是阿巴亥的儿子,努尔哈赤或许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虽然努尔哈赤还有一个比多铎更小的儿子,但这个第十六子的生母却名不见经传,子凭母贵,自然无法和多铎相比,可以忽略。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他直接掌握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支部队,其余六旗都交由贝勒们统领,其中在八旗中,正黄旗的人数最多为45个牛录,其余几旗大都是20多个,努尔哈赤便将正黄旗一分为三,交由多尔衮三兄弟管理,平均下来每人15牛录。
    虽然数量上平均,但按照努尔哈赤原本的意愿,阿济格将继承镶黄旗,人数最多的将由最小的儿子多铎继承。
    至于多尔衮,或许会另外再划给他一个旗。
    但这一切都因为努尔哈赤的突然死亡而发生了变化。
    经过一番权力博弈,皇太极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当上了皇帝。
    此时多尔衮没有成为旗主,虽然手下还有努尔哈赤交给他的15个牛录,但也只能依附在哥哥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下,此后多尔衮便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有学者曾经将努尔哈赤将两黄旗交给阿济格和多铎作为要立多尔衮为储君的象征,这观点的确有些道理,因为如果顺利完成交接,三兄弟手中的兵权要要比其他几大贝勒都多,也更有实力竞争汗位。
    但历史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幼子继承家业本身就是一个传统,可以参考成吉思汗死后,把汗位留给了窝阔台,但却把自己手中的军队留给了最喜欢的小儿子托雷。
    交兵权和汗位不一定就相关,况且,如果真的想立多尔衮,两黄旗之一交给多尔衮岂不是更好。
    而且多尔衮是在努尔哈赤去世那一年才被封为贝勒,时间上太晚了。
    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有立多尔衮为储君的想法,在地位上直接给于重视不是更好。
    后世人之所以原因相信皇位本身是要传给多尔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多尔衮后来的成就,进而下意识的进行倒推。
    其实真正让多尔衮翻身并地位迅速上升的是皇太极,如果真的有所谓的皇位之争,那皇太极对多尔衮未免太放心太照顾了。
    公元1628年,多尔衮就跟随皇太极进军蒙古,并取得了不俗的战功。
    第二年,多尔衮又跟随皇太极攻打北京,通过多尔衮一次次身先士卒,一次次表忠心。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重视和信任与日俱增,虽然多铎和阿济格也多次参战,但在皇太极面前的表现明显不如多尔衮主动,逐渐的之前不受重视的多尔衮开始在地位上反超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公元1631年,皇太极仿效明朝官制,设立六部,多尔衮被任命为吏部,六部之首负责人,这相当于将朝廷一部分的官员任命权交给了多尔衮。
    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信任程度已经很高了,这也为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摄政打下了基础。
    之后在多尔衮奉命征讨林丹汗时,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接着便献给了皇太极,这无疑是最好的投名状。
    多尔衮地位的上升,手中的兵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皇太极先是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被免掉,换为了多尔衮。
    紧接着,多铎手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与多尔衮手中的镶白旗对调,多尔衮正式成为正白旗旗主。
    多尔衮在这个时候才成了三兄弟中军权最大的那一个,同时在诸多亲王贝勒中也成为了佼佼者。
    从这段历史看,多尔衮和皇太极非但没有半点矛盾,反而二人之间还有很深的信任。
    从结果上来看,多尔衮之所以能够取得后来的诸多成就,是离不开皇太极的扶植的。
    多尔衮正是抱住了皇太极这根大腿,才得以翻身,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后世电视剧中描述的那样糟糕。
    至于有没有皇太极、多尔衮、大玉儿的三角恋爱,就不好说了,毕竟满人乱的很,男女能经常性的接触,别说兄弟媳妇,就是长辈都能接触,努尔哈赤的几个妃子就模模糊糊的和儿子们弄出事。
    比汉人开放多了,哈哈哈哈。
    “阿玛,儿臣觉得此时该前进一步,但需要谨慎。”皇太极说出来的话,和心里想的,完全是两样的。
    “哈哈哈哈,好,果然还是你明白阿玛的心事。”努儿哈赤高兴的大笑,“就这么定了,明日出兵!”
    “阿玛(大汗)英明!”建奴众官员将领们,一起跪下磕头大叫,叫罢了,又一起高声大笑,似乎胜券在握了。
    这一回,建奴的目标空前明确,士气空前高涨。
    大家其实都做好了宁远城有少量宝军的准备,都觉得数量肯定不会多。
    他们嘴上说宝军可能有一万,心里估计最多一两千。
    建奴此时对于宝军的建制情况已经摸的很清楚了,和宝军骑兵团经常打交道。
    宝军骑兵团是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的编制。
    所以在建奴看来,宝军出动到宁远城帮助明军辽东边军协防的军队,应该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量。
    随即,努尔哈赤让人迅速通知科尔沁草原来帮场子,并且让蒙古八旗紧盯林丹汗的部族。
    林丹汗的部族有二三十万人,这点人口在别的地方不起眼,但是在辽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建奴此时在实力上并不比宝军落后多少,否则建奴也不敢动脑子攻打宁远城了。
    建奴速度很快,次日行军,傍晚便抵达宁远城外安营扎寨。
    六万五千多大军,并没有包围宁远城。
    努尔哈赤没有想过全歼明军和宝军,想的只是将宁远城的防御部队驱赶走,便可。
新书推荐: 阴阳提灯人 苟在明末当宗室 在东京找老婆的偶像 为没好的世界献上抽象 汉人可汗 崇祯太子 无限:从火影开始的主神空间 我在请回答1988的时候 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