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节

    当年这些士族没有为曹魏尽忠,如今更不可能为司马家尽忠。
    见无人吱声,谢安道:“琅琊王德高望重,素有人望,理应为君,大司马劳苦功高,当进楚公之位。”
    “这……”司马昱一脸冷汗。
    当年让他督镇荆襄,他都死活不愿去,如今登基为帝,更是不想当。
    司马丕为何疯狂嗑药以求长生?
    还不是烂透了,皇帝除了在女人身上花心思,也就只能干这个。
    司马昱历经五朝,早就看穿了,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一道挡箭牌,权力都在几大士族手上,谁上去,谁就活不长。
    这次压下去了,不等于就能安抚住桓温,迟早还有下一次。
    桓温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谢安冲司马昱拱手,“国家危亡在即,非琅琊王不能力挽狂澜,还望以大局为重。”
    司马昱登基,江东半壁至少还姓司马。
    丢了荆襄,江东名义上的疆域依旧不小,一个巴蜀,加上长江以南。
    东吴没有襄阳,不照样抵抗魏晋几十年?
    几十年的安逸,足够了。
    殿中众人的目光转向司马昱。
    此时此刻,司马昱纵然千般不愿意,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好歹也是司马家的子嗣,“先祖创业……艰难,子孙不孝,已经丢了北土,如今江南半壁,不容有失,既然诸位抬举,本王……当顺天意,应人心……”
    “艰难”二字实在有些说不出口。
    不过混了这么多年,脸面一个比一个厚实。
    “拜见陛下!”
    堂中众人尽皆拱手,江东士族不出意外的又一次妥协。
    “新君已立,臣当速往石头城,游说大司马。”谢安为了晋室操碎了心。
    当然,也是为谢家计。
    这几年随着谢安的经营,谢家越来越显贵,隐隐有江左第一高门的架势,谢氏子弟不是太守,就是督镇一方的将军……
    第七百一十章 三省
    回到洛阳,李跃下令出征将士休沐。
    洛阳黑云军所有训练、狩猎全部停下,除了必要的守备,一律与家人团聚,只有家人能消弭他们身上的戾气与疲惫。
    王猛已从河北返回,在刀子的协助下,夷民们非常配合,圆满完成而来此次迁徙。
    不过沿途因为疾病、劳累等等,不可避免的有伤亡。
    到了南方,不适应水土,又有一些人倒下了。
    既然当年石虎能将很多羌胡从关西迁到河北,李跃就能将他们从河北迁往南方。
    “要相信他们的适应能力。”李跃看着奏表上的病亡数字,神色没有丝毫波动。
    “有些部民只会放牧,不会耕战,陛下准备如何处理?”刘应拱手问道。
    “全部编入镇军之中,明年开春之后,荆襄镇军攻打巴蜀,淮南镇军攻打广陵。”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这几年全都是中军打生打死,也该镇军出出力了。
    三年之前,李跃就让桓伊整肃镇军,如今是见成效的时候了。
    打不赢也无所谓,本来就是消耗。
    战争不可能没有伤亡。
    如今大梁国力全面超过江东,是时候以国力碾压了。
    更何况江东政局不稳,桓温与江东士族在石头城一线对峙,石头城背后便是建康。
    此次对峙不同以往,桓温决心颇大,失去荆襄,桓温成了丧家之犬,此次不入建康,以后再无机会。
    经过此次内乱后,江东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李跃原本定下先北后南之策,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国中正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刀兵。”李俭拱手道。
    “不冲突,国中休养,遍地镇军各自为战,不会影响大局,如今江东内乱,千载难逢之机,一旦他们稳定下来,稳固长江防线,又要拖上十几年。”
    此次北上,李跃明白一个道理,天下一统不能拖太久。
    将士们在渐渐老去,李跃的心力也大不如前。
    长痛不如短痛。
    荆襄既然拿下了,对江东已经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只要稳扎稳打,一口一口啃下去,江东必然扛不住。
    “如若……桓温与谢安精诚团结,又当如何?”李俭问道。
    李跃笑道:“桓温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若不入建康,军心立即崩溃,荆襄失守,非比以往北伐之败,桓温要给追随他的人一个交代。”
    上位者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也会受到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司马家窜了曹魏,晋朝权臣辈出,石虎杀了石勒满门,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羯赵轰然倒塌。
    有很多事,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
    “儿臣明白了,桓温其实已经没了退路。”
    “不错,晋室之败早已注定,我们拿下荆襄,只是加快了这个过程。”李跃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江东那群人能精诚团结。
    除非桓温忽然死了,不过目前桓温年富力强,正活蹦乱跳。
    谢安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调和,却无法消弭这种自司马家立国时便埋下的矛盾。
    眼看到了年底,李跃让李俭亲自去慰问中军将士,赏些粮食、牛羊肉,拉近太子与将士们之间感情。
    李跃没有这时代君主常有的猜忌之心。
    黑云将士对自己的忠诚,不是一两次小恩小惠就能收买的。
    否则这么鸿胪司、校事府这么多年白干了。
    李跃自己也去拜访王猛,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强令他休沐两个月,过一个好年。
    “该放下就要放下,不能什么事都往身上揽,你不在尚书台,一切不都运转正常?大梁已经今非昔比了。”
    “臣这些年劳碌惯了,闲下来,全身骨头痛。”王猛辩解道。
    “那你就要多多适应,开年之后,朕准备将尚书台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行三省六部制,以后能分摊你的压力。”
    十六国南北朝,权臣辈出,朝代更替频繁,李跃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制度不健全。
    得势之人,动辄大权独揽,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九锡,都快形成一套标准流程了,如同桓温一样,站在那个位置,就不得不走下去。
    而到了隋唐,权臣枭雄就越来越少,原因便是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政权趋于稳定。
    隋唐的各种制度也是十六国南北朝,一代一代摸索出来的。
    能被这么多君王选择,肯定是符合时势的。
    王猛目光闪了闪,“此制的确利于国家稳定。”
    李跃望着他,但凡才能卓绝之人,大多对权力异常痴迷,但比起人治,李跃更相信一个健全的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才能卓绝之人能更得心应手。
    忽然之间,气氛有些僵持。
    将尚书台拆分,在外人看来是削王猛手中权力之举,但只要于国家有利,李跃就会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
    “景略能明白朕之心意再好不过。”李跃笑道。
    王猛的身体状况也不支持这么高强度的干下去,国家越来越大,从辽东到龟兹,什么事都摊到王猛身上,压也能将他压垮了。
    三省六部二十七司。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
    门下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策和具体事务。
    六部,每部管辖四个司,其余校事府、鸿胪司、海航司由皇帝本人直辖。
    互相制衡,不会使一家独大,也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制度。
    不会出现军政财权一把抓的状况。
    “陛下心意,臣岂能不知晓?后汉魏晋两赵,之所以倾覆,皆在权力过度集于一人之手,上能废黜皇帝,下能制衡百官,若为居心叵测之人占据,立有王莽董卓司马懿之祸也。”
    三省六部是历史趋势,李跃只是将其提前而已,避免后来的摸索试验阶段。
    即便施行,王猛依旧是大梁首相。
    “今日就不谈国事了,当痛饮之。”李跃难得奢侈的带来几坛葡萄酒。
    拿下龟兹之后,中原与西域贸易畅通起来,蒲陶酒的价格一落千丈。
    寻常富户也能喝的起,也许是受李跃的影响,蒲陶酒在洛阳极为流行。
    “哈哈,陛下说的是,今日一醉方休。”
    第七百一十一章 妥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新书推荐: 蜀山镇世地仙 鳏夫的文娱 从口水歌开始 巴塞丽莎的复国日记 不死不灭的我在40k的绝望旅途 工业化领主 狂兽战神 巫师的人生模拟器 大不列颠之影 相见欢(兄妹纯骨科 1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