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在铸钱工场那里干的确实很不错,看上去人很谦逊、和善、肯卖力气、又不会耍奸弄滑,所以很有人缘。但在他心里,其实却绝非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知足和安心!----赵高在这里做工,乃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的事情,实际上他整天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混个大大的官职来做!
战国时期的秦国,老百姓要想祈求获得官职、或享受富贵,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参军到战场上卖命,杀敌立功,选择去当武将或充当“砲灰”。二是参加类似于后世科举考试的逐级考试,去选择作文官。
如果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时候,也可以去捐献钱物、买个有名无实的“可售爵位”来聊以**、多少可以提高提高身价。贿赂买官却是不行的,那种行为一旦东窗事发,距离全族灭门之祸就不远了!
秦国李斯当政,他不大喜欢文官,捎带着君王---秦王嬴政也对儒生们有了看法,所以秦国文官的选拔考试有好一阵子没搞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名言,在当时是不大顶用了!
哎,想这李斯原本也是文化人出身,可他自己一旦得了高位,就反倒瞧不起文化人了,反倒认为儒生们大多数只会耍嘴皮子、摇笔杆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于国家没有什么用处,还整日看啥都不顺眼、不时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宣扬什么“人权压倒一切啊”、“**轮流执政”啊、“废除死刑”啊,“开放赌场、红灯区”啊---之类脱离国情、被敌国利用、给政府出难题的混账逻辑。没有一个政府是十全十美的,政策的调整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赶上乱世或战争年代,读书人可以去辅佐豪杰。若是和平年代,就需要用慧眼去观察社会,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社会管理的缺失,或者有多少败类混了进去,应当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循正常渠道反映问题或检举、揭发、提议案,不能恶意抹黑国家、否定一切。
李斯所看中的,是象“水工郑国“那样能够学以致用、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或者象右丞相王琯那样,身为文官不是牢骚满腹,而是竭尽忠诚、勤勉守分的人。最好是象左丞相冯去疾、昌文君那样文武双全的人。
那李斯具体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呢?首先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再次是阴险毒辣的秦重、梠守之、菟裘孤等等原枢密府的心腹手下,再次就是姚贾那样工于心计、善于平衡各方利益,服务于政策大局的人物。
赵高想想就泄了气----自己不是武将,除了认识不少字,胸中墨水其实也不多,拿那些自己识得的“字”,也组不成个文章。就算勉强拼凑成了一篇文章,估计也是“墓碑体”。文武都不行,那可如何能够出人头地呢?
他又不甘心------心里想:论勇武,咱也独自谋杀过几个人,尽管最后挨了100棍子,差点没被打死、还被判刑入狱、至今也还在劳动改造,但那也是“功绩”呀!更何况,自己还曾经奋不顾身地在洪水中拯救过好几十条人命呢!----谁说我赵高不勇武?
论文化,好歹咱也认识几百个字(大多数都是从私塾里和石碑文上学的),比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们强太多了!咱还会刻字,又肯动脑子,自己书写的字迹比起许多儒生尽管练习了多年、还想狗爬一样的蹩脚书法,也强太多了!----谁敢说我赵高没文化?
那凭什么他们都趾高气扬地高坐公堂,我就得没日没夜、低三下四地干苦力活呢?
我赵高算起来,也是不折不扣的“秦国王族外戚”。我吃饭的的时候,管派饭的伙计都得对我弯腰、呲牙笑一笑,多给我两个馒头、多给舀两勺米粥、多给加一勺蔬菜。就是我多偷偷从食缶里多夹出一块肉片来,人家也不埋怨!---不过,要多夹两块肉片,就要挨骂了------
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赵高骄傲起来,“敢情我赵高就是这一大伙儿工匠中的文化人呀,我就是此中的佼佼者啊!”,赵高寻思:我今后得学着斯文起来,以后没有“文字”的活计儿,咱不干了!
这铜钱上也有字,不过千万枚铜钱上面的字,也千篇一律只有两个----“半”和“两”,这可显示不出自己的真实文化水平来,我赵高认识好几百个字呢!不成,铸钱这活真不能干了----若是再干下去,就岂不真成了“半瓶子醋”和“就这两下子”了!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起初主要是王室和贵族在使用,后来才有一些生活类型的青铜器皿普及到了民间。民间所用的,主要是使用木器、漆器、陶器、石器,有些富户在木器上刷上一层仿青铜的油漆,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这说明,青铜器尤其是其中的大型器具,绝不是寻常人家可以随便使用的,得有一定的身份和资格、地位在里面。
先秦的青铜铸造工场很大,也根据产品不同,划分为许多彼此独立的分工场、工匠们也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秦国青铜铸造厂的产品,除了铜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礼器:一般是大型化的钟、鼎、鬲、簋(gui)案、尊、盘等等,还有许多字形复杂难认的如觚(gu)、卣(you)、斝(jia)、罍(lei)、鎜(pan)等等,就不再多说了。
、乐器:铜鼓、编钟、铜钹、铜铙、铜锣、铜唢呐、琴盘等等。
、兵器: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还有匕首、弩机、盾牌、兵车上使用的铜构件。
4、生活用具:小型的鼎、鬲、豆、斛、铜菜刀、铜案、铜俎、铜盆、酒爵、酒樽、铜缶、铜镜、铜铃铛等等。
5、劳动工具:铜铲、铜锹、铜斧头、铜锄头、铜耙等等,即使铁器出现以后,坚硬、耐锈蚀的青铜劳动工具,也依然未被取代。
从上面的清单,大家就可以看出,铜器上有文字的或有大量文字的,确实不多啊!
礼器上面的文字最多,都是由大量文字组成的文章,这也是今日考古工作者们最梦寐以求、最渴望得到的重器。大型钟、鼎、案、尊、盘上面铸造或阴刻的文字,就是研究历史的无价之宝!----可惜,赵高暂时还没那种高超的铸造水平,他还是个层次较低的技师,不可能让他去干那个。
兵器、乐器、劳动工具上面也有文字,不过是“司工----xx年造”,只是个生产标记,有时候上面还没有文字。
生活用品上一般铸造或蚀刻有几个简短的词句,如“长命百岁”、“荣华富贵”、“花好月圆”、“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年好合”之类的吉祥话语,虽然有一些文化需求,但也只是点缀。
话虽这么说,聪明伶俐的赵高还是很快拿定了主意------去第三铸造场!
原来,这青铜礼器的铸造,十分精细纷杂。铸造时所使用的各种范(模具)就很复杂,和范、分范,陶范、石范、失蜡法铸造使用的特种模具,还要有镶嵌、焊接、鎏金、打磨等种种复杂的工艺。不但如此,大型青铜器的铸造,还讲究有华美的纹饰。花鸟纹、饕餮纹(兽面纹)、龙凤纹、蟠螭(chi)纹、动物纹、草叶纹、鱼鳞纹、渔猎纹、云雷纹(连续的折线,方角的叫做雷纹,圆角的叫做云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先秦时代的中国先民在铭文中经常提到的一种龙,叫做夔龙的,其实就是鳄鱼-----即今日的扬子鳄,只不过那时候气候温润,扬子鳄的生存范围几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
古人对于“龙”这种神奇“动物”的假想,也在不断演化,但又充分证据表明,先民对于“龙”的描述,已经跟今日差不多了。就是今天,我们对“龙”究竟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都还拿不定主意,莫衷一是。这里面也是大有学问的-------龙本是蛇身,它不应当有腿和爪,那腿和爪是属于鳄鱼的!不过有争议说:《论衡》一书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我们不得不叹服,中国的先民竟然整出“龙”这样一个,10或0不像的动物象征。也许它根本就不是动物,只是我们希望有一种动物能够综合其他万物的长处和优点,甚至连翅膀都不用就能飞行-------这就是伟大的龙,中华民族的象征!
西方人的想象力比我们差远了,它们心目中的飞行仙人都要有翅膀才行,如天使等等,至于没翅膀的女巫则必须骑上笤帚。阿拉伯的神灵也是乘坐飞毯。
只有咱们中国的仙人,啥也不用,直接就能驾云飞。孙悟空飞行不像“飞天”,比较难看一点,行十万八千里路,也只需翻一个跟头就够了。
赵高发现什么新大陆了?
不是神马新大陆,是新大物!-------铸造铜柱、铜牌,那上面可全都是“字”啊!
原来,除了铸造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青铜物品,秦国青铜铸造场的业务又有新发展!
李斯主政以来,秦国先前的法律条文被废弃、更改的很多,新的法律法律层出不穷也时常变动、调整,渐渐有了一个稳定期。
秦王嬴政和李斯下令,将基本成熟的法律条文铭刻在铜柱或铜牌上,树立、悬挂在广场、郡县府衙门口让国人知晓,让官吏和乡民学习、抄录。秦国青铜铸造场的铜柱、铜牌生产量暴增!
这种记录法律条文的青铜器,不强调千奇百怪的式样和复杂的纹饰,制作起来相对要简单许多。考古发现,战国之前金属器皿上的铭文,一般是铸造上去的。凸出的文字叫做阳文,凹陷下去的文字叫做阴文,都是使用带有文字的模具一次铸造或分铸成的。春秋之后,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普遍变成了后期雕刻,标志着硬度比青铜还要大的刻字工具,凿子、金属切削具有了新的发展。是不是用上了金刚石?如果你能证实了,你就能去北大历史系读博士了----
可是,因为那铜柱或铜牌上面刻满了文字,对能够识文断字的工匠很有需求,一个字都不能刻错了,否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人命关天、玩笑开不得!
如果一个工匠将刑罚中的“仗笞二百”多刻了一道,非闹出人命不可!要是将“斩首”刻成了“斩手”,那这个工匠就很可能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
因为铸造铜柱这东西,纹饰不多,技术含量太低,就是闷头在那上面蚀刻文字。所以秦国技艺精湛的青铜铸造师傅们都不屑于去干,而工匠们也觉得刻字太费力气,不愿意去干,可这正是赵高盼望已久的好工种啊!
赵高自己会制作模具,刚学会了冶炼青铜,在加上原本他就是个终日刻字的石匠,尽管刻的主要是墓碑、石牌坊,可使用凿子、锤子等等这些工具,赵高很在行啊,秦国廷尉李斯当年还夸过他呢!
没有人去干,我去!------这条道路走下去,你们嫌枯燥乏味,我不嫌!-------为什么?这工作不但要求能够识字,还能有机会学习好法律条文啊!------不要小看这法律,这几行简简单单的文字,可以让人哭,也可以让人笑。可以让一路人笑,也可以让一路人哭!
真要把法律读懂得了,你就能读懂君王和长吏的心思,也就可以让人纵横其间、游刃有余。同样,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君主所鼓励的、什么是君主厌恶的,从而趋利避害、飞黄腾达啊!
没有经历过刑事处罚的人,没有经历过死生一线之悬窘境的人,很难体会到赵高的感慨之心,对法律的尊崇、敬畏之心!
另一方面,赵高还是想当文官。自己学问不高,有限的那点知识还是在私塾里和从碑刻上学来的,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可能再像学童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就是想学,也不一定找得到门路和师傅。
学习钻研法律是一条捷径啊!这看似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其实凝聚、荟萃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哲理。君王的治民之术、治民之道,也都在其中啊!
若是能悟得这律法之中的精要,就能心如明镜,看破这滚滚红尘、世间百态呀。若能参透这律法之中的玄机,就能进退自如、掌控万事先机啊。----若是能制订法律,那自己就可以位列公卿、傲视尘寰啊!
赵高越想越兴奋!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刻苦研习律法,给自己开启一扇门,一扇实现其勃勃野心、通往成功的大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