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大锅,围上六个人。
蔬菜肉食样样俱全,六人分而食之。
一口下去,辣得满头大汗,孟义直呼过瘾。
“此锅名为鸳鸯锅,分重口味和淡口味两种。”
徐长风举起酒杯,与孟义轻碰,喝完之后开始解释了起来。
“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照顾到所有人,都能吃上适合自己的饭菜。”
孟义哈哈大笑,想起刚才自己还觉得徐长风有点区别对待,便觉得一阵脸红。
“不错,这东西可以在全寨推行。
冬天到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火锅,岂不乐哉?”
他说这话,却完全没有想到,也就是现在的青风寨,不缺粮食,蔬菜自由!
若是放在以前的青风寨,别说吃火锅,就是米粥都要省着吃才行。
若是到了灾荒之年,苦的时候,山上都找不到吃的。
“对了岳父大人,现在是深秋季节,寒冬将至,咱们这里的人,如何抵御寒冬?”
徐长风的话让原本还挺高兴的众人,全都沉默了下来。
“还能怎么抵御?”孟义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道:“靠着那一股子精气神,能撑过去还好,撑不过去就去见阎王呗!”
这么严重?
徐长风怔在当场,似乎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言语一般。
“年轻人还好,身体硬朗!”赵三娘也在一旁感慨了起来。
“若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体弱多病,根本撑下不去。
你应该也发现了,咱们寨子里老人是有,但是不多,最多能到六十岁,已经是高龄了。”
听着赵三娘的话,徐长风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知道这里的环境苛刻,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
“咱们山寨还好,背靠大山,像外面的那些人,才是真的惨!”
徐长风没有发表意见,但是他已经思考了起来。
这种情况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他要想办法解决才行。
也许话题过于沉重,孟义也不想再谈论下去,直接将话题给转移开来,转移到了孟小楠的身上。
“小楠,你那三国演义,写到第几回了?”
孟小楠最近写书的事情,整个青风寨都知道。
识字的可以拿来看,不认识字的直接让人讲着听。
以至于,现在的三国演义在外面反响平平,可是在青风寨却是非常火爆。
“写了好多了,有些还没有印刷而已。”
“回头把你写好的先拿给我,我先看,然后讲给寨子里的孩子听。”
听着孟义的话,孟小楠噗哧一声笑了起来:“爹,你咋还跟个孩子一样,这些故事就是虚构的。”
“你不懂!”孟义摆摆手,说道:“这本书里的好东西很多,你得细细品味,虽为虚构,却字字珠玑。”
“那可是我写的,我怎么就不懂了?”
“是你写的不假,但是你却不理解里面的意思。”
说着,孟义将目光转向了徐长风。
这青风寨,谁又不知此书全是由徐长风口述?
真正的作者是徐长风,而非文化程度不高的孟小楠。
徐长风有时候也很无奈,像三国演义这么好的书,应该影响很大才对。
为何这么长时间下来,还没有任何的动静呢?
难道是自己复述的水平不够?
其实,这只是他的一种错觉而已。
现在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已经被那些学子们所推崇,成为了那些上层人士的必备书籍。
有些人甚至天天去清风书斋,就是想打听一下这本书的后续有没有写出来。
……
青平县衙。
莫正平坐在案几前,手捧书本。
在他的一旁,莫河代替了白鹤,寸步不离。
一个小小的县令,有两大高手时间刻保护,做到莫正平这种,足够他吹嘘一生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此人不是一个简单之辈。
直至翻看完最后一页,莫正平这才收起手中书本,感慨道:“波澜壮阔的历史,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
细细考量,这本书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部奇书。
所以,这本书绝不是出自孟小楠之手!
这青风寨,有高人啊!”
站在莫正平的身旁,听着对方对这本书的评价,莫河皱起了眉头。
抱有怀疑的态度,道:“叔,真有你说的这么神?”
“神?”
莫正平呵呵笑了起来,“这还只是前面一部分,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本书写到最后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说到这里他直接取出了一个钱袋子,直接丢给了莫河。
接过了钱袋子的莫河,下意识地打开,看了一眼:“这是做什么?”
“去清风书斋帮我打听一下,看看这本书后续有没有售卖。
若是有,帮我买回来!”
呃!
莫河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这么盯着自己的叔叔:“这就是一本虚构的故事而已,待此书完成咱们再看就可以了,这么着急,至于吗?”
别人不知具体情况,他还不知道莫正平此时的状况?
每年的俸禄都不够补贴家用的,每次出去买东西,都要从他和白鹤的手里‘抢’点。
也就是上次皇帝赏赐了他,手里这才富余了一些。
现在倒好,又要拿来购买这些东西。
值吗?
莫正平摇摇头,没好气地说道:“回头我看过的那些书本,你最好也去读一下,学学这本书中的为人处世。
若是你能从中学到更多,就算将来入朝为官,对于你也有很大的帮助。”
“入朝为官?”
莫河连忙摇头:“要是让我带兵打仗还行,让我去朝堂跟别人钩心斗角,还不如杀了我。”
“带兵打仗更要看此书,我刚才说过,这本书你能当成一部兵书来看。”
莫河本想再反驳,可是看到自己的叔叔的眼神,突然闭上了嘴巴。
他觉得,若是自己有空,也许可以看看,看看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他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彻底沉迷其中。
不止是莫正平,此时的上河郡好几个地方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经典的句子,在这些人当中流传。
比如曹操的那句: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又或者,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全都成了为这些人的口头禅。
现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临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