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言情小说 >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9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9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9

    。

    而对征侧势力的膨胀,交州刺史以及诸郡的太守没有力量反击,仅得以自守。

    面对南方日益恶化的局势,光武帝一面下诏勒令南方诸郡修车船、通道路、架桥梁,储粮谷,进行战争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委任马援为南方远征军的总司令,头衔为“伏波将军”,前汉也有一位著名的“伏波将军”,便是平定南越的名将路博德,光武帝用意深远,期勉马援能象路博德一样,平定南方。事实上,马援的功业要远超路博路,以致后人用“伏波将军”这一称呼时,更多是指马援而非路博德。

    马援统率大军南下,然后沿着海岸线前进,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样艰难地行进了一千多里,终于到了交趾。建武十八年(42年)春,马援兵团进抵浪泊(越南河内附近的西湖),在此与征侧的大军相遇。虽然交趾人英勇作战,但这群乌合之众敌不过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马援大破征侧军队,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

    征侧姐妹不得不后撤至禁溪,马援穷追不舍,屡战屡胜,二征的军队全部瓦解,四处逃散。征侧姐妹拒绝投降,躲进深山老林中继续抵抗,直到第二年(43年)的二月初二,征氏姐妹逃到福禄县的喝门社,此时马援兵团已将此地团团围困,征氏姐妹走投无路,投喝江自尽,随后首级被斩下,传送洛阳。

    征侧、征贰姐妹,历来被越南人视为民族英雄,她们是女中豪杰,但遇到马援,失败是注定的。此次交趾的反叛,并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然而交趾远离中原,汉军行军作战是极其艰难的,马援兵团纵横数千里,作战时间超过一年,交趾遍布热带丛林,瘴气湿重,毒虫出没,对北方而来的汉军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马援用“下潦上雾,毒气重蒸”八个字来描述这种令汉军极度不适应的自然环境。然而马援兵团一路克服了这些障碍,并且掌握了一些防御瘴气的方法,比如说食用一种叫薏苡的植物,可以轻身省欲,抵御瘴气的侵害,尽可能地减少非战斗性减员。

    征侧覆亡后,战争并还未结束。征侧的部将率残众南逃到九真郡,马援率战舰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从海路南下,登陆后向最后的叛乱者发动最后一波打击,从无功到居风,一路横扫,斩俘敌军五千余人,南方诸郡的叛乱,至此全部平定。

    马援平乱后的政绩仍然可圈可点,他在交趾、九真等地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事,修城郭,兴修水利工作用以农业灌溉,完善当地的法律制度。他还在交趾立了根大铜柱,上面刻了六个字:“铜柱折,交趾灭。”后来交趾人路过这里时,就用石头堆在铜柱下,久而久之,这根铜柱就被埋在石头之下了,现在已经不晓得这根铜柱在何处,如果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们可再一次感受到大汉帝国强悍与威严。

    马援是一位伟大的军人,伟大的战士,作为一名军人,他的人生信念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难能可贵的是,马援践行了这种信念。

    马革裹尸!这是何等的豁达,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气壮!

    南蛮的叛乱给马援实现“马革裹尸”夙愿的机会。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南蛮诸部落发生叛乱。这次南蛮的叛乱,可以说是汉武帝征伐南越后的余波,先是南郡蛮叛乱,光武帝派遣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平叛,刘尚是征讨西南夷时的汉军统帅,此次出征十分顺利。时隔不久,武陵蛮也爆发了反政府武装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再次挂帅出征,统率一万多人马,沿着沅江逆流而上,深入到武陵蛮的叛乱区武溪地区,多次征讨蛮族的刘尚显然对武陵蛮的力量过于轻视,轻视的后果是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汉军一万多人陷入武陵蛮族士兵的包围之中,武陵蛮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灵活多变的战术,取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尚兵团在深山丛林中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洛阳,光武帝刘秀震惊了,没想到久经沙场的一万多名精兵,竟然被一群南蛮吞掉。武陵蛮兵乘胜扩大战果,转而进攻武陵郡政府所在地临沅(湖南常德),光武帝派李嵩、马成率军讨伐,但面对神出鬼没的武陵蛮,汉军竟然不知所措,找不到击破武陵蛮的方法。

    南方密密的丛林、层层叠叠的山陵与湿热的气候,使得擅长在中原地区作战的汉军非常不适应。此时,已经六十二岁的老将马援自告奋勇,愿意带兵出征。的确,马援是征伐武陵蛮的最佳人选,他有丰富的山地战的经验,也在交趾、九真一带热带丛林中作战一年多,加上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南征总司令之职,舍马援其谁?

    但是马援已经六十多岁的老汉了啊,光武帝刘秀不肯让他去。好个马援,人老心不老,他很不服气地对刘秀说:“臣尚能披甲上马!”刘秀听了怔了一下,随即微笑道:“那就骑给朕瞧瞧。”马援当即取来一匹骏马,飞身上马,身轻如燕,然后策鞭驰骋,身姿矫健,不亚当年,刘秀呵呵道:“矍铄哉是翁也。”当即任命马援为南征军总司令,仍然称为“伏波将军”,中郎将马武、耿舒为副手,统率四万大军,南下武陵郡。

    临行前,马援对好友说了一番话:“我年老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经常担心一病而死,不能为国捐躯。今天得以统军出征,若能为国家而死,甘心瞑目!”好一个伟大的武士,好一个伟大的统帅,正是“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马援的伟大,绝不仅仅只是他辉煌的功业,也在于他无处不散发魅力的伟大人格。这就是东汉时代最伟大的将领马援,这就是中国历史永远的骄傲的马援,这就是永远激励炎黄子孙奋勇上进的马援!

    建武二十五年,南征兵团抵达武陵地区,在临乡遭遇到蛮族部落的军队,老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战士们无不奋勇向前冲锋陷阵,大破武陵蛮,斩获二千余人。马援之所以成为山地战的专家,在于他每到一地,必定要详细勘察地形,发现敌人的弱点所在,寻找最佳的作战方略。南方多山岭,丛林茂盛,蛮族士兵对地形十分熟悉,稍有不慎,很容易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刘尚兵团的全军覆没就是一个例子,所以马援作战非常谨慎,这个战术引起了副将耿舒的不满。

    耿舒是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弟弟,也不曾听说这个人有何军事才能,却不断地抱怨马援的战术,他在写给哥哥耿弇的信中,把马援比作西域的小商小贩,“伏波类西域贾胡,至一处辄止。”其实这正是马援勇猛背后的稳重与谨慎。马援一路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下隽,已经逼近到武陵蛮的心脏地带。

    此时在马援面临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穿越壶头山,这条线路的优点是路程短,但是山岭陡峻,丛林密布,水流湍急;第二条线路是绕行充县,先剿灭充县一带的蛮夷军队,这条线路相对安全,便于大军穿行,但是路途遥远,使得大军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在选择进军的线路上,马援与耿舒的意见相左,耿舒建议走充县这一线路,而马援则认为绕行远路,既耗时间,又耗粮草,不如穿越壶头山,直插向蛮夷的咽喉地带,只要蛮夷的主力被击破,充县的敌军将土崩瓦解。

    由于马援与耿舒相持不下,只好将两种方案呈报洛阳政府,请求皇帝的裁决。深谙兵略的光武帝刘秀显然支持马援的方案,于是四万大军开始了一次艰难的行军。

    武陵蛮深知壶头山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一旦壶头山被马援兵团占据,那么蛮族主力将被困死在山间地带,所以派出重兵据险而守。壶头山战役战得十分艰难,加之南方河流进入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汉军的水师军舰无法顺利沿河发动攻击。炎热的天气使得传染病迅速蔓延,汉军的许多士兵都得病,主帅马援也不幸身染疫疾。

    马援将指挥部设在河岸岩石凿开的洞穴里,以避热腾腾的暑气。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身体的免疫力差了许多,但是马援还是忍着病痛的折磨,拖着羸弱之躯,走出洞口,观察敌情,坚持指挥大军作战。马援顽强的意志力令左右侍卫感动不已,无不为之流涕,马援就是以这种精神感染与鼓励战士们奋勇作战。

    但是马援毕竟是人不是神,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恶化,终于他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了,他的双眼依然是炯炯有神,目光仍然那么坚毅,但他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他没有后悔,坦然接受。是啊,为国家而战死在沙场上,不正是自己的夙愿吗?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能够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平静走向死亡,不也是人生最后的幸福吗?

    马援合上双眼,仙然而逝,时年六十三岁。这位伟大的将领,生前为国家南征北战,建立不朽的功业,身后他“马革裹尸”的信念,成为这个国家千百年来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武士精神的象征与符号。

    在马援弥留之际,他没有想到,此时一个巨大的阴谋正悄悄地酝酿着。南征兵团副将耿舒通过其兄长耿弇,将军队受疫疾传染而陷于困境的责任统统推到马援身上,而此时,与马援有过节的梁松也趁机在光武帝面前进谗言,诬陷马援。英明一世的光武帝刘秀竟然也头脑发昏,勃然大怒,撤销马援的侯爵位,此时马援病故,对这一切不得而知。然而刘秀仍然下令深查,其实这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后赖马援旧交朱勃上书,力陈马援的功绩,此事方才告一段落。

    马援之死,并没有影响到战争的结局。马援的战略,最后证明是正确的,虽然汉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超过两万人,绝大多数是死于疫疾。但是汉军占据壶头山之后,蛮族战士在汉军的围困之下,缺乏粮食,既饥饿,又疲惫。战役的最后阶段,双方比的是意志力,哪一方的意志力更胜一筹,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作为副将的耿舒在陷害马援上颇有本事,汉军最后的胜利,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马援兵团的监军宗均,宗均对诸位将领说:“现在我们伤亡很重,而敌军也处在崩溃的边缘,于今之计,不如我们假传圣旨,招抚他们,各位以为如何?”又是一次假传圣旨,所有的将领都不敢吭声。

    宗均对将领们说:“忠臣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安定的,必要时可以独断专行。”于是他象前辈冯奉世、陈汤那样,命令兵团司马吕种,带着一纸假圣旨,进入蛮族军营内,向蛮人宣扬政府的恩德与信誉,汉军主力则森然有序地在蛮人营地前列阵,以示兵威。

    已经疲惫不堪的蛮族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最后主和派占了上风,刺杀了主战派的首领,接受宗均的招抚。这次规模浩大的南方叛乱,终于在马援去世后数月,完全平定。宗均以最后的胜利,为马援的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向北出击】

    公元46年的大饥荒与公元48年的南北两部分裂,使得刚刚中兴的匈奴汗国迅速走向衰弱。南匈奴归附东汉政府,东汉帝国的主要敌人是北匈奴,由于光武帝奉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疗治国家所受的战争创伤,拒绝大举发兵打击北匈奴。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继位,史称“汉明帝”,明帝刘庄在两汉史中,也算得上是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基本上延续光武帝的政策,内政修明,是东汉王朝的一段黄金时代。

    北匈奴对东汉边境仍时常骚扰,虽然北匈奴的实力走向衰弱,但仍然是中国边境威胁最大的国家。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派出使者抵达洛阳,要求与东汉帝国开通边境贸易。明帝刘庄希望通过改善双边贸易,互利互惠,减少与北匈奴的军事冲突,于是答应了匈奴人的请求。

    东汉帝国与北匈奴便互通使者,开放边贸。

    第二年(永平八年,65年),东汉帝国派遣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

    郑众出塞时,经过南匈奴的居地,南匈奴的重臣须卜骨都侯派人前来迎接。细心的郑众看到南匈奴的官员神色慌张、魂不守舍,便本能地起了疑心,特地留下几个人暗中侦察,果然发现了一个大大的阴谋。

    原来须卜骨都侯得知东汉政府与北匈奴互派使节,大吃一惊,认为东汉政府靠不住,不如叛变,投降北匈奴,所以就秘密与北匈奴联系。然而就在这时,郑众的汉使团已经到达,他只有派人虚以应付,没想到被细心的郑众看破了。郑众派人在关隘处监视,抓到了须卜骨都侯派往北匈奴的使节。

    郑众当即上书汉明帝:“政府应该派遣大将屯驻南匈奴的居地,以防止南、北匈奴之间的秘密往来。”汉明帝采纳了郑众的建议,在南匈奴居地附近设置了“度辽营”与“虎牙营”两个军事基地,以监视南匈奴。

    郑众到了北匈奴的王庭,匈奴单于摆起大架子,要求郑众行叩拜礼,但是郑众坚决不从。单于大怒,下令将郑众关押起来,并且不提供水与火。此时正是三月,北方仍然非常寒冷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9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59

    -
新书推荐: 小家小业 不道德关系(伪父子盖饭,3p) 精神体是幻想系如何贴贴 莺莺(古言1v1)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谁家清冷白月光天天咬人腺体啊 哑巴小道士被顶级大佬盯上 十三夜 [排球少年同人] 我在排球当教练 [柯南同人] 真酒的自救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