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言情小说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9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9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9

    这一时期,只有赵国在与秦国的硬性对抗中取得过战争胜利。后来,经过长平大战,秦国摧毁了赵国的强大军力,赵国开始进入了衰弱时期。但是,赵国还是山东六国中最强悍的国家。赵国对秦国的强力对抗,依然在秦昭王之后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2.秦王嬴政时期的秦赵对抗

    秦王嬴政即位,秦赵之间的对抗并没有减弱,赵国依然是秦国的最主要敌人。

    总体上说,秦王嬴政即位的前九年,吕不韦主政秦国,秦赵对抗大体是均衡的。这九年之中,秦赵对抗的重大事件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秦王政元年,秦国的河东基地晋阳,在赵国策动下叛乱反秦。秦国上将军蒙骜,率军平定叛乱。晋阳原本是赵国重镇,秦昭王时期被秦国占领,随即成为秦国在大河东岸的军事重镇。赵国策动叛乱,秦国又迅速平乱,赵国在争夺晋阳中失利。

    第二次,秦王政二年,赵国孝成王病逝,太子赵偃继位,史称赵悼襄王。赵偃即位的第一件昏乱举措,是以乐乘取代廉颇,激发了大将之间的矛盾,致使廉颇率军对乐乘军队发动军事进攻。最终,逼名将廉颇先逃亡魏国,再逃亡楚国。由此,赵国军事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在对抗秦国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次,秦王政四年,赵国名将李牧以丞相名义进入秦国,与秦国订立和解盟约,约定互相放还此前交换的人质。此后,秦国王子自赵归秦,赵国王子自秦归赵。

    第四次,秦王政六年,赵国名将庞煖发动最后一次五国合纵,从河西地带攻入秦国关中东部。秦国出兵应战,五国兵马很快撤回,合纵宣告解散。

    第五次,秦王政八年,秦国王族公子长安君成蹻率军攻赵上党之地,受赵国策动,于中途发动兵变,反秦降赵。后来,秦国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因处置大批犯罪将士及其家族,秦国军力受到严重损害。此后,赵国封成蹻于饶城(今河北饶阳地带)。成蹻事变,是赵国对抗秦国的一次很大胜利。

    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肃清嫪毐叛乱,亲政领国,秦赵对抗的天平迅速向秦国倾斜。

    嬴政亲政的前八年,致力于振兴秦国。但是,这一期间的秦赵对抗非但没有中止,而且规模大大超过吕不韦领政时期。这八年之中,秦赵两大国的对抗事件,主要也是五次。

    第一次,秦王政十一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第三年,秦国趁赵军进攻燕国之机,派出将军王翦、桓、杨端和率军攻赵,连下九城,尽数夺取赵国漳水流域。这是长平大战之后近三十年间,秦国对赵国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胜利。此战之后,在位九年的赵悼襄王病逝,其子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自此,赵国开始迅速衰落。

    第二次,秦王政十三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第五年,秦国老将桓率军进攻赵国河东重镇平阳,大败赵军,斩首十万,杀赵军主将扈辄。由此,秦国基本控制了河东地带。战胜之后,嬴政亲自赶赴战场劳军。

    第三次,秦王政十四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第六年,桓率秦军再度攻赵。赵国名将李牧率军于宜安之肥下(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地带)埋伏截击,大败桓秦军。这是赵国在长平大战之后近三十年间,对秦国作战取得的第一次真正胜利。李牧因此而建大功,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第四次,秦王政十五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第七年,秦军再度攻赵。赵军仍由李牧统率,于番吾之地(今河北灵寿西南地带)再次击败秦军。赵军连续两次战胜秦军,暂时恢复了秦赵对抗的均势。

    第五次,秦王政十六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第八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城池房屋大半坍塌,地裂缝隙宽达一百余步,给赵国造成巨大损失。

    嬴政亲政的第九年,统一战争开始,秦国发动了灭韩之战,秦赵对抗暂时中止。

    综合秦王嬴政亲政前八年的秦赵对抗,可以看出三个基本方面的问题。

    其一,在此期间,秦国虽然紧锣密鼓地处置韩国问题,但在实际的军事较量上,重点却一直是赵国。也就是说,在这八年间,秦国兵力出动的重点方向,始终都是针对赵国的扩张进攻;秦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围绕着对赵国的军事准备。

    其二,若仅仅从军事上看,对抗是均势的:八年之间,秦国两胜两败,赵国也是两胜两败。但是,若从国家利益的实现上看,赵国则无疑是严重失败的。因为,秦军两胜,连续夺取了赵国南部丰饶的漳水流域,以及赵国西南以平阳为轴心的河东地带;而赵国两胜,则只是在本土击败秦军,是一种防御战的胜利,并没有获得国家实力的增长。

    其三,在这八年之间,秦国处于迅速振兴阶段,国家实力一路上升到巅峰时期。相反,赵国却处于迅速没落阶段,一路下降到谷底时期。赵悼襄王在位九年,赵国的政治生活已经陷入了普遍的黑暗与腐败。赵王迁继位之后,赵国高层政治的阴暗腐败迅速趋于恶化,君主昏聩,权奸当政,灾难频仍,派系倾轧。前后十余年,赵国已经在事实上陷入了最大的内政危机。惟其如此,秦国在统一韩国之后,几乎是没有停顿地立即发动了灭赵之战。

    3.灭赵战役的战略部署

    公元前229年,秦国正式发动了对赵国的统一战争。

    (1)灭赵战役的正面部署

    灭赵战役之秦军统帅,是老将军王翦。灭赵之战出动的兵力总数,是秦国的主力大军四十余万。灭赵之战的进军路线是,分北、中、南三路,同时进逼赵国。北路,以大将羌瘣为主将,率军十万,经秦国上郡的离石要塞渡过大河,以晋阳为后援根基,压向赵国背后。南路,以大将杨端和为主将,率军十万,出河内郡,经安阳北上进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地带。中路大军二十余万,由王翦亲自统率,出函谷关,经河东郡进入上党高地的东北方向,直接压迫赵军主力防守的井陉关。

    如此三路进军,堪称古典战争时期最为经典的大分割、大包围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目的,是置赵国于退无可退之境地,逼迫赵国全面应战,一战彻底解决赵国问题,不使战争出现反复动荡的局面。因为,赵国是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尚武风习,其举国皆兵的传统,与秦国如出一辙。秦国如果不能一次性完胜赵国,并安定赵国,则赵国军力流散的后果是很难收拾的。后来的实践证明,即或秦国作了最为充分的谋划,其战略目标还是没能全部实现。

    (2)灭赵战役的侧翼部署——防御北方胡患

    这支大军,就是大大扩充了的驻扎在九原郡的二十余万秦军。这支秦军自灭赵之战开始,驻扎于阴山草原之南,直至统一中国,始终有增无减。这支九原秦军,由年轻的将领蒙恬统率,始终没有加入华夏世界的统一战争。即或是后来第二次灭楚大战开始之际,秦军需要集中六十万主力大军,在兵力一时显得紧张的形势下,这支九原秦军也没有南下加入灭楚之战。

    这就是历史实践所展现出来的秦统一中国的最高战略——内一华夏,外防匈奴。

    整个战国时代,北方的匈奴族群联盟已经成为诸胡族群、戎狄族群中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相对稳定的匈奴联盟政权也已经建立。战国末期,匈奴骑兵与诸胡骑兵,已经发展为规模相当巨大的快速军事力量,其对华夏世界的突然侵袭时有发生,南下地域越来越深入,作战规模越来越大。那时,华夏北部的燕国、赵国、秦国,是正面抵御所有北方胡患最主要的三方力量。三大国抗击胡患的大形势是:

    燕国的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均与聚散无定的东胡诸族群接壤。在东西数千里的广阔地带,燕国担负着正面抗击东胡势力侵袭的重担。

    赵国的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则处在与匈奴联盟正面相对的阴山草原的中心位置。在东西横阔千里有余的阴山大草原南部,赵国担负着正面抗击匈奴游牧大军大规模南下烧杀劫掠的重担。

    秦国的北方边患,则有两个战场:一个是西部的陇西郡,担负着抗击西部戎狄与西部匈奴的作战重担;另一个是北部的北地郡、九原郡、云中郡(其时秦赵两国都有云中郡)上郡,均面对阴山草原的西南部,与赵国共同承担着抗击北部匈奴南下的重担。

    在抗击匈奴的华夏力量中,赵国承担的压力最大,承受的匈奴兵祸也最为严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秦国要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就必然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如果匈奴联盟与诸胡大军趁秦赵大战之机,大举南下进攻中原腹心地带,秦国将如何应对?若不做北方防御之准备,则匈奴联盟必然会大军直下,将华夏世界搅成一锅粥,其严重后果将远远超过西周末期戎狄势力毁灭镐京的文明灾难。届时,秦国非但无法统一中国,且很可能在多方混战中彻底毁灭华夏族群的文明世界。果真如此,秦国发动的统一之战,便将成为毁灭华夏文明的千古罪行。

    但是,若要部署一支北方大军,以防御并威慑匈奴与诸胡不敢趁火打劫,那么,这必须是一支强大到能够以绝对优势堵截反击匈奴骑兵的大军。否则,不能保证在如此广阔的战线上能有效地取代赵燕两国的军事力量。

    历史实践所展现的事实是:当时的秦国,以秦王嬴政为轴心的最高决策层,极富胆略地选择了具有深远文明意义的两面合一的整体战略:对内战略——发动统一中国战争;对外战略——正面部署大军以防御威慑匈奴联盟。

    基于如此决策,秦王嬴政选派了出身军旅世家,且具有很高军事天赋的青年大将蒙恬,担任北方九原秦军的统帅。与此同时,秦国将九原秦军的规模一次增加到二十余万,足以构成大规模对匈奴进行防御反击作战的军力。

    (3)九原秦军的防守基地——河南地

    蒙恬的选择是,将九原秦军集中布防于阴山、阳山之间的“河南地”。

    战国时代的黄河,从九原郡的西部分流为两河:北边的一条河绕行数百里后,又复归主流。这条分流河,战国时代叫做北河。北河与大河主流之间,形成了一块南北百余里,东西两百余里、大体长方形的草原丘陵地。大河主流向南百余里,便是当时秦国的北地郡(今日内蒙古杭锦旗地带)。当时所说的河南地,就是指从北河向南、再到大河主流之南北地郡的这一地域。通俗地说,两河之南,皆为河南地。

    这块河南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面紧邻九原郡治所(今日包头市地带),东北方向是东西横亘的阴山,西北方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阳山,河南地恰恰处在阴、阳两山之间,同时又处在有两条大河横亘分割的要害位置。

    战国末期的九原秦军,所以一直驻扎在河南地,直到帝国建立之后对匈奴大反击作战,其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地利所致。河南地,具有草原、大河、丘陵、山脉、湖泊、戈壁等多种地形交织的特点。从军事上说,这种复杂的地形构成,非常有利于以不同地形分割区域,构筑宏大坚实的壁垒,有效堵截大规模的集群骑兵。前出河南地则是广袤的草原,有利于骑兵快速反击。也就是说,驻军河南地,一则非常有利于秦军重装步兵的防御战,对堵截匈奴南下具有较大优势;二则,战事形势有利,少量骑兵也可以迅速开出河南地,向阴山草原快速反击。这就是河南地,一方攻守兼备的战略要地。

    统一战争的十年,匈奴始终未能大举南进,秦军利用河南地构成的大规模防御阵地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秦国预先部署九原大军的历史事实,提供了这样两个历史答案。

    其一,当时的山东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条件。从当时的综合实力看,只有处于巅峰状态的秦国,具有同时在两个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山东六国的任何一国,都远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综合条件。从这一点上说,当时的华夏世界,只有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真正实力。从根本上说,这种强大的综合实力,来源于深彻变法并始终坚持法治的150余年的长期积累。假如,在战国变法大潮连绵涌动的新起点时期,历史的可能性还是不确定的,还是可以假设的。那么,到了战国末期这样的历史时刻,一切都已经清楚了——除了秦国,哪个国家也没有能力统一中国。

    其二,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已经有过为了自身利益而勾结异族入侵,从而给华夏文明带来深重灾难的政权集团。这就是西周末期的太子宜臼(周平王)与申侯集团。他们为了争夺王权,引戎狄进入关中,毁灭镐京,颠覆周幽王政权,对华夏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这是一个罪恶的先例。周政权所尊奉的礼治王道的虚伪性,也由此而崩溃了。

    历史的幸运是,处于最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9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9

    -
新书推荐: 从女王降临开始崩坏斗罗 全职法师:从独眼魔狼开始进化 诸天无禁忌 斗罗:从武魂时之虫开始 回眸医笑,冷王的神秘嫡妃 大国贸易,从海上行商开始崛起 家父是康熙 他给的实在太多了 前夫哥他老实本分 神尊她知道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