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言情小说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1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1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1

    位秦庄襄王在人质生涯中磨损过于严重,在位三年半就病逝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47年。此时的储君情况是,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娶的妻子——王后赵姬所生的惟一一个儿子——嬴政,已经从9岁就被立为太子,此时是13岁的少年。这是君主制时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称作“主少国疑”——国君年少,朝野不安。这一格局,从来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机。

    这次所有的危机要素,都隐藏在吕不韦与嬴异人的早期活动中。

    (1)谜团破解:关于秦王嬴政的血缘问题

    所谓谜团,就是传播于山东六国的流言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从而成为后世许多人所认定的历史事实——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纠缠流言,而只需按照严肃的考据辨析,呈现秦王嬴政的生身与少年脉络。

    吕不韦有计划地资助嬴异人,开始于秦赵长平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两人结为政治同盟后不久,嬴异人歆慕吕不韦府中一名叫做赵姬的少年歌女,直言不讳地向吕不韦诉说了求婚心愿。依照战国之风,一个大诸侯国的王子王孙,能公然求婚于同道者府上的一个女子,则这名女子一定不会是主人的妻子,也不会是主人名分已定的侍妾。否则,嬴异人的作为,就是一件世风道德所不能容忍的极大丑闻,完全可能导致一个人无法在天下立足。惟其如此,吕不韦尽管也可能喜爱这个女子,但却并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最终,吕不韦还是很爽快地将这名歌女送给了嬴异人。

    很快,嬴异人与这名歌女——赵姬,在邯郸完成了婚礼。

    嬴异人赵姬成婚后一年,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嬴政。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婚后满年而生,叫做“大期生子”。如果,再加上从吕不韦许诺开始,筹备成婚所必须的一两个月时间,实际上,这个儿子至少是嬴异人求婚后的14个月所生的。

    显然,嬴政根本不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儿子。

    《史记》所记流言,在于时间上的巨大矛盾。这则流言的说法是,嬴异人求婚之时,吕不韦已经知道赵姬有了身孕,怀了自己的儿子。按照无论古今中外的常识,依据经验看出或得知女子怀孕,至少得有两个月时间。再则,贵族成婚至少得有些许筹备时间,不会过分仓促,这里又有一段时间。最后,婚后“大期生子”——婚后12个月才生下儿子。

    如此,前后历时至少一年半。女子怀孕一年半,还能顺利生产,显然是荒谬的。

    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看,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所以记载了如此一则自相矛盾的流言,根本原因在于汉武帝时期的反秦理念,已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司马迁顾忌这一点,必须记载一些普遍流传的“非秦”流言,否则《史记》不能问世。但是,司马迁又有着强烈的历史学家的良知,他没有替流言“圆谎”,而是将流言的矛盾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使后人很容易在分析之后得出真相结论。对于这部在历史夹缝中写成而遭受到汉武帝多方抑制的伟大史书,我们应该有分析地看。在高端文明时代,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历史目光。

    (2)秦王嬴政的少年成长脉络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的一连串历史事实是——秦王嬴政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地为赵国都城邯郸。

    嬴政出生的第三年,其父嬴异人与吕不韦一起逃回秦国。

    孩童嬴政,跟随母亲赵姬隐匿赵国。赵姬之家为赵国富豪,嬴政母子得赵家庇护照应,一直在赵国民间生活了五年。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在位56年病逝,孝文王即位,嬴异人被立为太子。

    也是这一年,赵国基于嬴异人已经立为秦国储君,欲谋与秦国邦交正常化,以隆重礼仪送赵姬嬴政母子回到了秦国。时年嬴政8岁。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病逝,嬴异人即位,9岁的嬴政被立为秦国太子。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异人病逝,13岁的嬴政即位秦王。

    至此,少年嬴政以13岁少年秦王之身,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3)吕不韦与太后摄政,政治危机埋下隐患

    秦庄襄王病逝之时,安排的政治格局是,吕不韦以丞相文信侯身份为顾命大臣,行摄政权,少年秦王尊奉吕不韦为仲父,太后赵姬得与闻国事。也就是说,在吕不韦摄政系统中,赵姬有参政权力。按照秦国法度,这种格局要一直延续到少年秦王举行了加冠礼,嬴政才能亲政,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秦王。

    君王在加冠之前不能亲政,在战国时代是一种普遍制度。其间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竞争的残酷性,要求君主必须心智成熟,保证有效理政。秦国自秦孝公开始,除了秦昭王与这个秦王嬴政,其余四代五任君主,都是成年即位。年龄最长的孝文王即位时,已经是五十余岁的老人了。秦昭王少年即位,加冠之后仍然未能立即亲政,一直等到五十余岁时才夺回了亲政权。这段路,秦昭王足足走过了四十年的时间。

    而今的秦王嬴政,也要走过亲政之前的这段漫长道路。

    因为,秦国的加冠礼,在21岁至23岁之间可以随时举行。也就是说,嬴政的虚位之期,至少要经过8年。在君权制时代,尚未亲政的国王虚位时期,历来是政治上最为多变的危险时期。这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主少国疑”——君主年少,国人不安,政局多变。事实上,大多数宫廷政变,都发生在这样的特定时期。

    这一时期的危机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前六年余,以丞相吕不韦总领国政,以上将军蒙骜掌军,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关系融洽,基本上不干预国政。这一阶段,在吕不韦相对宽厚的政风与着力恢复经济民生的总政策之下,秦国呈现出一片恢复元气的气象,商旅开始繁荣,经济有所发展。最主要的一件经济业绩,是吕不韦任用韩国治水大师郑国(此时尚未暴露间谍身份),开始筹建渭水北部引泾入洛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为后来这一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吕不韦与上将军蒙骜精诚合作,对山东六国重新发动攻势,扭转了秦昭王后期的军事守势。这一阶段的主要军事胜利是:平定晋阳之乱、吞灭东周王室、攻取韩国13座城池、攻取魏国、燕国20余座城池,正式设置了东郡。同时,秦军还有效地以出兵威慑方式,消解了韩、魏、赵、卫、楚五国的一次合纵攻秦。总体上说,吕不韦有效主政的阶段,秦国已经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出全面复苏的状态。

    第二阶段,后三年余,太后赵姬与吕不韦摄政集团分裂,与假宦官嫪毐结为畸形同盟,封嫪毐为“长信侯”,并一力支持嫪毐主政。由此,吕不韦政务集团被全面架空,“事无大小,皆决于嫪毐”。秦国政治陷入了空前混乱,各方面迅速下滑,而以军事下滑最为严重。

    首先,上将军蒙骜于秦王政七年病逝,秦军一时没有了合适的军事统帅。

    其次,蒙骜死后一年,在秦军无大将,又逢嫪毐乱政的情形下,年轻的王族子弟长安君成蹻,自请率军攻赵,但却在晋阳屯兵不进,随之举兵发动叛乱,图谋在秦国乱政中夺取政权。这场乱兵之祸,波及整个河西地区,对当时的秦国局势影响很大。危机之际,吕不韦联结秦国各方力量,艰难筹划,平定了反叛。但是,秦军元气也因此而大有损伤。

    其三,在军事出现乱局的同时,政治格局更显危机。长信侯嫪毐在太后赵姬的支持下,权力大为膨胀,封地实力大为扩张,部分朝臣与一批咸阳守军将领,相继投身嫪毐集团。

    不可避免地,一场恶性政变已经在秘密酝酿之中。

    这时候,挽救秦国危机的力量在哪里呢?

    (4)虚位数年里,秦王嬴政的政治力量储备

    在吕不韦领政的第一阶段,年轻的秦王致力于自我锤炼,基本上不过问国事。

    可以推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尚是底层将军的王翦、尚是少年才子的蒙恬,尚是吕不韦门客的李斯,都是在这一时期与秦王嬴政开始交往,并形成某种早期政治同盟的。也就是说,吕不韦主政时期的少年秦王,对当时的秦国政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评判,已经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已经开始着意搜求自己的政治力量了。

    后来,王翦能被尊为秦王师,蒙恬能成为骨干大将,李斯能在吕不韦集团散去之后顺利进入秦王嬴政的新枢纽,其根基,无疑都在秦王加冠之前将近十年的混乱时期。到吕不韦势力被架空,嫪毐势力突兀出现之时,嬴政已经二十岁了。

    此时,秦王嬴政可见的力量结构是:通过王翦联结军中的少壮派力量,通过蒙恬联结军中的元老力量,通过李斯联结幕僚力量(包括李斯本人的某种策划)。除此之外,尚有王族中反对王后嫪毐乱政而站到嬴政一边的王族正统力量——昌平君、昌文君等势力。同时,嬴政还拥有一支强大的同盟力量——坚决反对嫪毐乱政的吕不韦集团。

    这时的秦国政局,已经处于丧失中枢、全面混乱的状态了。

    丧失中枢,使秦国的王权决策系统、秦国的王族根基力量、秦国的丞相政务系统,全部陷于瘫痪。全面混乱,使庞大复杂的秦国政务,全部决定于政治白痴嫪毐的长信侯府,决定于昏昧霪乿、胡天胡地的太后赵姬的雍城寝宫。整个秦国的军政民生大计,都沦入嫪毐集团的胡乱挥洒与肆意涂抹之中。

    7 秦王嬴政力行主导。一举粉碎嫪毐政变

    嫪毐赵姬乱政,是秦国历史上,也是整个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政治滑稽戏。

    但是,这场政治滑稽戏在当时现实中指向的目标,却是非常惊人,而且是非常残酷的。它要杀害秦王嬴政,要颠覆秦国政权,要改变秦国的法治传统,要杀戮大批秦国的臣民将士,要从根本上毁灭秦国!对当时的秦国而言,这是自商鞅变法之后最严重、最荒诞的一次政治大灾难。

    白痴嫪毐与昏昧赵姬毫无遮掩的野心密谋,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秘密。

    秦王嬴政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吕不韦集团也很快清楚了这一野心与阴谋。因为,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说,吕不韦集团是嫪毐的直接政敌,而太后赵姬又是被吕不韦抛弃了的宫廷怨妇。嫪毐与太后赵姬结盟,第一个要除去的对手就是吕不韦。作为精明缜密的政治家,吕不韦不可能没有危机意识,也不可能没有基本的消息来源。

    对《史记》记载加以排列,司马迁对混乱局面叙述之后,所呈现的第一个事实是:“秦王政十年四月,上宿雍,王冠,带剑。”这就是说,这一年的四月,秦王嬴政住进了雍城,要举行加冠大礼了,要带剑亲政了。这是一个转折点,可是还没有完成。

    将秦王的加冠大礼推上法定程序,这是当时秦国的健康政治势力联合起来,消弭秦国政治灾难的最关键环节。从当时秦国的政治实际,以及简单史料遗留下来的事件要素,我们可以对这一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推定,完整呈现如下——公元前238年春,彗星出现,长可径天。依据星象理论,这是国家大凶的预兆。

    以“彗星凶兆”为依据,具有极强政治主动性的秦王嬴政,发动王族大臣与吕不韦集团,共同上书太后赵姬与实权嫪毐,请求按照秦国法度,为已经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加冠大礼。因为,此时的吕不韦集团与王族大臣集团,都居于无权地位,若无秦王一方暗中发动,不可能有联合行动的契机。

    嫪毐、赵姬集团接此上书,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将这一事件看做是将预谋政变付诸实施的大好机会。嫪毐集团的预谋步骤是:首先,将加冠地点确定在雍城蕲年宫,也就是秦国的老都城、赵姬的太后寝宫所在地,以利嫪毐势力的铺排与控制;其次,借冠礼之机在雍城发动兵变,攻杀秦王嬴政;第三,同时在咸阳举兵叛乱,攻占王城,攻杀秦国主要大臣;最后,拥立嫪毐与赵姬的私生子即位秦王,嫪毐与太后继续摄政,建立自己的新政权。

    秦王嬴政一方,则是将计就计。

    当年四月,嬴政进入雍城蕲年宫,等待加冠。

    借筹备加冠大礼的间隙时间,嫪毐集团以“秦王印玺”与“太后印玺”,秘密调集已经掌控的各方兵力,向雍城、咸阳集中。这些兵力,主要是五个部分。其一,关中各县的守军,按照当时的秦国法度,这叫做“县卒”;其二,都城咸阳的护卫军,当时叫做“卫卒”;其三,能够掌控的零散骑兵,当时叫做“官骑”;其四,已经事先通联好的秦国西部戎狄首领的警卫兵力,也就是“戎狄君公”的私兵;其五,事先招募的门客、舍人、游侠等组成的临时武装。这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1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71

    -
新书推荐: 未婚夫失忆后有了心上人 聆听/雨濯 重回千禧当学霸 我真没想穿越啊 守陵娘子山食纪 小天师 宿敌是我的梦男又怎么了 转职成为怪物猎人!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