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其他小说 > 和秦始皇一起造反 > 和秦始皇一起造反 第183节

和秦始皇一起造反 第183节

    看他离开的方向,应该是去告诉淳于越了。
    在只剩下自己一人之后,叔孙通又气定神闲地返回了出版府门前,抬头盯着公示栏看了好一阵,他在公告栏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又摸了摸袖中被折成方块的邀请信,而后才慢悠悠的离开。
    叔孙通在儒家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他虽然也是儒家另外一个大儒孔鲋的弟子,而他的老师和淳于越关系还不错,可淳于越并不十分喜欢他,淳于越认为叔孙通太过于会钻营,没有儒家的仁义之心,所以对他不算太喜欢。
    连带着叔孙通虽然学问做的不错,可依然只是一个待诏博士,手上一点实权都没有。
    不过淳于越倒是没有看错人,叔孙通的确是一个很会钻营的人。在历史上,叔孙通的成就就是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的礼法。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大臣将领们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们,对刘邦的态度并不像是对待帝王的尊敬,反而在宴会上酗酒乱叫,叔孙通就提出自己可以制定一套礼节约束百官,后来叔孙通果然制定了一套礼节让刘邦真正体验到了当皇帝的滋味,也凭借此,叔孙通被刘邦任命为太常。
    当时就有儒生骂叔孙通伺候数个主子,在天下初定的时候不想着劝诫帝王积善行德反而只想着制定繁重的礼法,叔孙通也是笑话他们“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当然叔孙通做的不太正直的事情也不只这几条,什么战乱的时候推荐盗匪给刘邦做上战场的炮灰,汉朝建立之后又靠着裙带关系把自己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弟子们都给推上郎官的位置啦……
    不过他的确是儒家少有的聪明人,能够先人一步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从而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儒家也正是在他手上从秦末的衰弱又在兴盛起来的,司马迁称呼叔孙通为“儒宗”,可看他后来在儒家的地位。
    此刻的叔孙通走在咸阳的街道上,缩在衣袖下的手不停地摩挲着那张被折成方块的邀请信。
    他不知道赵不息为何会邀请在儒家名气不大的他,一个小小的待诏博士,可叔孙通敏锐的洞察力让他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
    就像历史上早早察觉出来最后的赢家会是刘邦一样,叔孙通敏锐的察觉出了属于赵不息的时代就快要来了。
    自从这位十五公主回到咸阳以来,陛下就改变了许多——或者说不是陛下改变了,而是赵不息给嬴政所做的事情打上了补丁。
    叔孙通能够感受到原本看似平静但实则波涛汹涌的天下正在逐渐变得平稳下来,原本专断独行的始皇帝也并不像从前一样残暴了,至少始皇帝不再吃丹药了,也不会动不动杀人了……尽管说不上来到底是惹怒了嬴政而后一下子被杀死痛快还是被压着白干一辈子活痛快,可到底嬴政现在更多的会考虑“经济价值”,若不是实在太过分的人,嬴政不会直接活埋,而是会没收他的财产然后把他发配到长城边上修一辈子城墙。
    可“死”和“活”到底是不一样的,再加上这几年粮食丰收,虽然税赋依然很高,可地里种出二石的粮食就要交上一石和地里能种出九石的粮食交上去二石是不一样的,参加徭役的黔首死亡率和破产率也大大下降,私底下关于嬴政是暴君的讨论已经很少了,人们开始越来越多记住的是始皇帝前无古人的成就。
    叔孙通曾仔细的分析过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骤然发觉这些改变竟然都是因为一个人,十五公主,黑石子赵不息。
    这位十五公主的能耐要远比他们看到的更大啊。叔孙通摸摸被他打理的很好的小胡子,感慨道。
    儒家法家现在都还只以为赵不息是这次修书才异军突起出来的,可通过叔孙通的观察,这位十五公主早已经在咸阳根深蒂固了,只是她扎根的人群是黔首而不是朝堂大臣罢了。
    怀揣着满腔的感慨,叔孙通来到了周禀的府邸,他并没有选择去找淳于越,而是间接找上了周禀这位淳于越最喜爱看重的弟子。
    “叔于师弟来找老夫有何事?”周禀见到叔孙通也颇为诧异,他和叔孙通性格不太合,平日也不打交道,叔孙通骤然找上门,倒是让他吃惊了一下。
    叔孙通笑眯眯道:“我是有些话想对周师兄说。”
    “哦?”周禀颇感兴趣。
    “只是在我说这话之前,我想先邀请周师兄和我一起在咸阳里走一走。”叔孙通卖了个关子。
    周禀思考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叔孙通。对于同门师兄弟,周禀还是很有感情的。
    二人换了一身寻常儒生的装扮走到了街上。
    咸阳比两年前已经热闹许多了,赵不息还是劝动了嬴政略微放松一点黔首的户籍限制,尽管嬴政目前还只答应在咸阳试点进行,可到底也算是踏出了第一步。一方面是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赵不息这两年也在咸阳城内外建造了许多工厂和商铺,这些都推动了咸阳经济的发展,咸阳的大街上行人和商贩明显的多了起来。
    叔孙通指着商铺外面悬挂的旗子,上面的符号是黑石的标记,代表这个铺子是黑石集团的铺子。
    “师兄,你看这就是十五公主的标志,但凡是她的产业,无论是店铺还是工厂,都会悬挂这个标记。”
    周禀这才知道这个他曾见过无数次但是一直不知道其中含义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整个咸阳这两年增加的店铺几乎都带有这个标志,走在随便一条街上,这街上就有小一半的店铺带着这个标志。
    “与民争利。”周禀吐出了四个字。
    叔孙通哂笑:“可这些黔首倒是都很愿意去十五公主的店铺中买东西呢,价格便宜,种类齐全,而且有十五公主的这些店铺统一定价,咸阳这两年的物价一直都比较稳定,随意定价的商贾也受到了限制。”
    随后叔孙通又带着周禀来到了郊外,登上一座小山丘,近处远处密密麻麻的都是挂着黑石旗帜的工厂,数不清的工人在其中来回穿梭着劳作。
    “我听说在黑石这些工厂中做工的黔首数量已经达到了九万之多,咸阳城中和咸阳附近没有地的流民都在这些工厂之中做工。”即使是现在,叔孙通提起九万这个庞大的数量都觉得咂舌。
    “这一片都是工厂,往东则是田地,十五公主还弄了一个实验基地,专门改良种子。”叔孙通又指指东边。
    周禀看着叔孙通,眯起眼睛:“叔于师弟这是什么意思?”
    拉着他给他讲赵不息的丰功伟绩,其中若是没有什么想法,周禀都不信。!
    第201章
    风飒飒的吹过,如今正是秋收时节,风中带着麦香,可惜在场的两人的心思都不在景色上。
    叔孙通安抚地笑了笑,面对针锋相对的周禀他的面色没有一丝改变,依然平静:“只是想带着师兄亲自看看咸阳的变化罢了。”
    “我等都以为十五公主根基浅薄,可如今再看,周师兄还认为十五公主的根基浅薄吗?十五公主在朝堂的根基浅薄,可她在咸阳的根基已经十分深厚了啊。”
    叔孙通感慨:“十五公主的根基,不在儒家,不在法家,而在于街头巷尾,在于田垄工厂,有数十万的咸阳黔首作为根基,这样的根基怎么能说浅薄呢?”
    周禀面色几经变换,最终还是定格在坚决,他高高扬起下巴。
    “那你是认为嬴不息才是你想要效忠的主公吗?”周禀眼中有怒色,他叱责叔孙通,甚至连师弟都不叫了。
    “儒家以忠义立身,以尊师重道为本,我的老师和你的老师都认为公子扶苏有仁君之相,难道你要违背师言、违背忠义吗?”
    叔孙通沉默了一会才道:“时代已经改变了,而今已经不是孟子那个时候了,何必只讲忠义呢。昔孟子之时,天下并无雄主,各国君主只求争霸,士以剑胁君王曰‘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而今始皇帝已经一统天下,帝王说一不二,何人敢持剑上殿威胁始皇帝改变心意呢?”
    在叔孙通看来,天下已经从君王依靠名士求贤若渴变成了帝王唯我独尊,往后很可能再也不会发生毛遂、唐雎、蔺相如那样面对君王能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这样威胁之言的事情来了,天下间唯有一个帝王,那代表着士人若是想要出人头地,就只能在这一个帝王手下出仕。
    如今已经从士人选择君王变成帝王选择臣子了,时代已经变了,可是儒家却还没有变,依然坚守着昔日的那一套。
    若是儒家再不改变,那等待儒家的唯有灭亡,都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叔孙通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维护儒家的脸面,而是保住儒家的传承。
    可惜儒家这么想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儒家弟子依然坚守着忠义,不愿意变通。
    周禀冷冷的看着叔孙通:“那你是一心想要另择‘明主’了?公侍二主,谄媚以亲贵,公自可往,勿再踏我府门,我与你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话说的就很难听了,骂叔孙通一人侍奉二主,靠拍马屁亲近赵不息,让叔孙通去找赵不息,以后别再踏入他家门槛。
    话说完,周禀就狠狠一挥衣袖,转身走了,步履飞快,仿佛生怕被叔孙通沾染了污秽一样。
    “真是鄙儒啊,宁可抱柱等死也不愿变通。”叔孙通愣了片刻,而后抬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摇头道。
    至于周禀骂他的那几句,叔孙通还不放在心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和他斤斤计较呢?
    只是他连周禀都劝不动,那不用说淳于越了,看来,只能他一人去投奔赵不息了。
    叔孙通摸摸袖中的邀请信,轻笑一声,转身往出版府去了。
    反正他也只是个待诏博士,连正式博士都不是,与其整日无所事事看书,倒不如早日投奔明主。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尽管他此时再投奔赵不息已经算不上雪中送炭了,可也总比赵不息修完书之后再投奔要强一些。叔孙通相信,单单只看在他是儒家第一个投奔过来的大儒的面子上,赵不息也会厚待自己……吧?
    赵不息得到叔孙通来投奔的消息的时候正翘着二郎腿和张良商量修书之事,听到叔孙通来投奔她以后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叔孙通是谁。
    在《史记》上既没有本纪也没有世家,和一个叫刘敬的人一起合了篇“列传”的人啊。
    聊胜于无。赵不息心想,从史书上看,这位叔孙通好像没什么利国利民的大成就,不过在儒家的地位倒是挺高的。
    只是在见到叔孙通的瞬间,赵不息面上的表情就变成了热情,赵不息一把拉住叔孙通的手:“哎呀,竟是叔孙先生来了,不息早就听闻过叔孙先生的贤名,叔孙先生能来协助我修书,让我这小小的出版府蓬荜生辉啊。”
    至于什么“如鱼得水”“吾之管仲”之类的话,那些是对自己的丞相之才们说的,对叔孙通还用不上这几句。
    叔孙通顿时惶恐起来,他一边迭声说“不敢不敢”,一边在心里想,这位十五公主也太礼贤下士了吧。
    一般对于来投奔的门客,主君能亲自过来看一眼就算是重视了,更别提这样又拉手又客套了。
    寒暄了一阵之后,赵不息知道了叔孙通是接受邀请信前来的修书的,挑挑眉,亲自带着叔孙通去了儒家一号修书厅。
    “前几日这个修书已经开始了,儒家典籍的修撰,是我主要负责的。”赵不息示意让叔孙通在她对面坐下,而后递给了叔孙通几本儒家典籍。
    赵不息笑盈盈的看着叔孙通:“只是我年纪小,知识浅薄,若是有修错的地方还需要叔孙先生指教。”
    叔孙通也笑了,他接过了赵不息递给他的书,却并没有翻开看,而是将书往桌面上一扣。
    “主君年纪虽小,可儒学已经十分精通了,依通所见,主君的学问水平远在通之上,通没有什么可以指教主君的,若是说起来,还应当是我多向主君学习才对。”
    叔孙通义正严辞,语气十分诚恳,双目之中满是正义之色,完全看不出来他是在拍马屁。
    赵不息身躯一震。
    她本以为陈平说话已经够好听了,可没想到世上竟然还有人比陈平说话更好听。
    陈平好歹说的还是实话,只是用的修饰词多一点,可这个叔孙通,他会睁眼说瞎话啊。自己的儒学学问水平怎么样赵不息自己还不清楚吗,顶多就是停留在读完了四书五经上,论起学问水平,不是赵不息看不起自己,随便从儒家找一个钻研儒学十年以上的弟子都能吊打她。
    可在叔孙通口中,她赵不息的儒学水平仿佛能吊打大儒淳于越和孔子八世孙孔鲋一样。
    赵不息忍不住摸上了叔孙通的手,真情实感道:“公真乃大才也!”
    难怪刘邦喜欢呢,说话这么好听,这谁不喜欢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编了。”赵不息笑眯眯站起身,在厅中穿梭着。
    这个编书厅中有三十多个人,都是赵不息从河内郡的儒家弟子中调过来的比较有水平的一些人。
    赵不息指挥着:“这些没用的礼法规矩啊,统统都给删掉,讲那么多没用的规矩干什么……”
    “嗯,这几篇讲仁义的篇章不错,都给我选出来等日后加入到教科书中。”
    赵不息喜欢仁义,儒家的提倡仁政这个思想主张还是很不错的。“还有什么亲亲相隐都给删掉……执法必须公平,秦律面前人人平等,相互袒护要不得。”
    亲亲相隐,就是因为这个亲亲相隐日后儒家拉帮结派才那么厉害的,删掉删掉。
    叔孙通跟在赵不息身后,看着赵不息挥斥苍穹一会删掉一篇儒家典籍一会又修改一篇儒家典籍,眼皮子忍不住直跳。
    这也改的太多了吧?
    赵不息在厅中背着手走来走去,她每说一句话就有几个官吏忙着把赵不息说的话记下来。
    “还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删掉……现在正是秦朝扩土开疆的时候,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太没有冒险精神了,和现在的需要不符合。”
    赵不息很看重实用价值。“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话也不能说是错的,只是和现在的时代不适合罢了,秦朝如今正是北击匈奴,开疆扩土的时候,若是人人都不冒险,那谁上战场去和匈奴厮杀啊?
    仅仅靠不识字的黔首吗?
    赵不息想了想,“给加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读书人都去边关振兴天下嘛,士人不要只着眼于朝堂之上,应该深入黔首之中,去秦朝最困难最贫穷的地方去。”
    “还有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也暂时删掉,把’游必有方‘给重点标记。”
    赵不息心想,现在南北都需要士人去治理,远处还有更遥远的美洲和非洲需要人手,怎么能让这些读书人只想着在家陪伴父母呢,得号召他们去美洲、去非洲,通通都去边疆给大秦开疆辟土嘛。
    叔孙通:……
    不是,这《论语》里的话也删啊?《论语》可是记载儒家孔子先师言论的儒家经典,这书怎么能修改呢?
    叔孙通战战兢兢起来,他跟在赵不息身后,心惊胆战的看着赵不息对着儒家典籍修修改改。
    他回去不会被其他儒家弟子给打死吧?叔孙通想哭,他现在效忠赵不息,在儒家其他人看来,他就是儒家的叛徒,帮着赵不息修改儒家经典的罪人……
    日后这些新修的儒家典籍传遍天下,那些儒家弟子肯定觉得这些书的修改有他的参与,说不准还会觉得是他撺掇的赵不息篡改圣人典籍。
新书推荐: 绝色弃女一睁眼,她靠医术逆袭了 吞噬星空之自成宇宙 新婚肆爱 漂白 巧取豪夺了无cp男主 嫁给铁哥们 夺娶 剑仙裴牧云 医仙被神级Boss缠上了[全息] 枕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