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节

    因而此时见到姜沃过来,辛尚书下意识心里一紧:这位不会也是来要钱的吧。
    不,姜沃是来送钱的。
    准确来说,是来送‘银钱’有关情报的。
    *
    有句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甭管至大唐朝贺的诸藩属国,觉得大唐多么繁华富庶物产丰约;也不论每年租粟、绫绢的赋税能收到多少;亦或是国库的藏货赢储有多少结余——
    在辛尚书口中,几乎永远是‘度支紧张’四个字。
    实在是家大业大,产出多,搁不住花钱的地方也多!
    户部管天下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旁人看盛世繁荣,是看收入。
    但辛尚书这个掌天下银钱赒给调拨之事的人,更多看得是支出!
    这军资、粮米兵械要不要钱?天下修驰水陆舟车要不要钱?漕运水利要不要钱?城池土木修缮要不要钱?大唐幅员辽阔,总有州县不太平需要赈灾要不要钱……这些林林总总汇聚起来,每年便是庞大的不可避免的固定支出。
    除了天下十道数百州外,只这京城中,诸衙署年度支费就是一大笔开销。
    想到各署衙支费,户部尚书又想起王神玉坐在这儿为司农寺要钱。
    其实他作为户部尚书,难道不知道农事为国家根基?可他也是真的掰着手指头算着过日子啊!
    每年除了固定少不得的度支,也总有预料之外的庞大开销,他得提前预备出可调配的余钱来——
    比如去岁的吐蕃进犯吐谷浑之战,再比如今年大军刚开拔不足月的百济之战。
    哪怕已然是卓绝的的将领迅速大胜,但只要是打仗,就是烧钱,无非是烧的多少罢了。
    在辛尚书眼里,钱永远是不够的!
    有时候各地赋税还没到,偏生朝上又有要用钱的大事,户部周转紧张之时,辛尚书做梦都是掉在方孔钱的钱眼里头!
    姜沃与辛尚书谈了片刻,便能感觉到这位户部尚书,对于搞钱的执着,对于支出的审核苛刻。
    姜沃便道:“不当家不知艰难。虽说国库充盈,钱粮丰足。但若是漫洒使钱又能虚耗多久?还是得处处减省料理才是。”
    因这位姜侍郎平素神色总是淡如云,一旦赞起人来,就显得格外难得而诚挚。
    起码在辛尚书看来是这样。
    他就听姜侍郎语气温切而感慨:“其实若辛尚书是个图揽同僚人缘,而不顾百姓的,各部的度支只管给足就是了。”
    “做老好人多轻松。”姜沃又替王神玉解释道:“故而我们王尚书,虽偶有坐在户部催促之举,心底是认定辛尚书一心为公的。”
    这是实话:若是辛尚书私心多一些,不愿意得罪同僚,自可以从百姓或是工程支出里挪出一抿子来。
    此时听姜侍郎这番的话语,辛尚书颇为舒坦!
    “我们户部,尤其是我这个尚书,背后常被人说,是悭吝苛刻不通人情。”
    这会子,辛尚书也愿意跟能体谅他难处的姜侍郎,多吐吐苦水。
    当然,到了辛尚书这个级别,并不会纯粹因为情绪而多话。他也有想多表露下自己的难处,好让这位姜侍郎传达给帝后的心思在——
    卢照邻都看得出来的事儿,朝上这些老狐狸们哪里看不出?
    这次《姓名录》和‘禁婚令’事,帝后都不令姜侍郎沾手。
    自是圣心回护看重之意。
    于是,辛尚书才愿意说的更多。
    因姜沃有心问,辛尚书就也乐得与她说起,朝廷缺铜钱之事。
    大唐的货币,在金属上,是只靠铜钱的,金银并不是流通货币。
    而铜又不只供应造钱,许多器物亦需铜。
    因而铜矿永远是不够的,紧缺的。
    朝廷还通过律法规定:商贾不能积蓄太多铜钱,必须要让钱回到民间流通起来。
    甚至有时还得跟刑部多合作,狠抓一批私下把铜钱熔铸了,打造成铜器二次售卖的商贾才行。
    总之,在辛尚书口中:大唐不但缺钱,还缺造钱的原材料!
    *
    姜沃道:“辛尚书,我于钱币事上所知甚少,有些话若是说错了,您指教我可好?”
    辛尚书点头道:“姜侍郎有什么话只管说。”
    姜沃取出了一枚银币,问道:“辛尚书,除了咱们大唐只用铜钱于市,许多番邦外族,都是用银币的。”
    正如她手里这枚,从崔朝处拿到的银币。
    今年来的番邦,许多是来自西域各国,其中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的人,在长安想用他们带来的银币花销,结果基本没有酒肆商铺敢收。
    因律法规定,民间是不许私铸金银币的。
    还是崔朝代表鸿胪寺给他们准备了许多铜钱和布帛,让他们可以在长安城东西市购买土仪。
    而作为回报,大食国的使臣,也给了崔朝许多他们国家的金银币。
    西域各国之间的来往,用的都是银币,甚至直接是金子。
    辛尚书接过姜沃递上来这枚银币,见这可喜的银亮的光泽,边把玩边摇头惋惜道:“唉,西域多金银啊,自然可以铸造金银币。”
    “但咱们大唐,银矿极少,实难!”
    他抬头对姜沃温和道:“姜侍郎是长在宫闱内的,大约见多了金银器皿觉得是寻常物。但其实,咱们大唐的金银矿都很少——自大唐开国以来,朝中就有定规,六品以下官员,不得用纯银器皿。”正是银矿稀少的缘故。
    大唐银量,连官用奢侈品器物都受限制,何况是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了。
    辛尚书将手里这枚沉甸甸的银币还给姜沃,又与她道:“朝廷也有与西域通商的皇商之伍。也常为一事头疼:咱们的铜钱到了外域,当地的百姓并不认。”
    偏生又不是所有货物都能以物易物,这中间就添了不少麻烦。
    *
    其实就姜沃所知,中华大地上的银矿储备,从现代来看,总量并不少。
    但……都是大多蕴藏深,难开采。
    故而在古代,华夏之地一直是贫银国。直到明朝,银子大量从海外流入,银才逐渐取代铜币,才成为了主流的货币。
    与中华大地的银矿深而难采相对的,是欧洲的银矿,许多都处于浅层表面。
    因此早在公元前,迦太基国就能靠西班牙银矿,把罗马帝国搅的天翻地覆。
    而说起银矿,离大唐最近的,矿产丰富的,于古代条件下最好开采的,还是——倭国。
    第134章 大唐硬核狠人
    风高浪急的东海上。
    艨艟相接,帆樯连天。
    万艘千轴,望之如云。
    居中的一艘大型楼形战船顶端,树大唐烈烈幡帜。
    宽平甲板之上,再高起三层楼,每层皆设弩窗矛穴。
    甚至还有一架破城门专用的抛石车。
    与其说是一艘楼船,也可以说是一座小型的城垒。
    三层船楼的顶层,裴行俭着一身银甲,正专心致志摆弄罗盘。海风将他战甲外的斗篷,亦吹得烈烈有声,宛如旗帜。
    “裴侍郎。”
    直到有人叫他,裴行俭才回头,看清来人笑道:“刘兵曹。”
    来人正是负责此次水路军的粮草督运官——刘仁轨。
    楼船在海浪中稳如平地,刘仁轨大步走过来。
    大军自长安城开拔月余,入海也多日。裴行俭和刘仁轨同在一艘楼船上,早已彼此熟络。
    此时裴行俭望此天海碧空一色,又见大唐的战舰连天,心中豪气万丈道:“纵身着绯袍轻裘缓带,终不及擐甲执兵!”
    刘仁轨很有同感地点点头。
    然后走过来认真请教道:“这便是李仙师做出的罗盘吗?”
    裴行俭点头,面上尽是赞叹之容:“有此为海航之引,不比原先,只能在晴好之日观北斗崇山,用小尺测影。”
    船行海上,原本最怕风云突变迷失方向:比如倭国的使者,就是在阴云中无法辨别方向,以至于迷航后,还流落到小岛上差点全军覆没。
    有此罗盘,实大大有助于海上航行。
    此番征百济,海上战船皆是从登州港口出发,横渡东海,将要直达百济熊津江口。
    虽说有专门使用罗盘,行驶在先的引头船,但这一路,熟谙风水的裴行俭,自己也一直在用罗盘观测方向定航线。
    越用越觉得精妙。
    刘仁轨此番正是来请教罗盘使用的。
    听裴行俭提起李淳风来,便问道:“我听闻,李仙师上禀圣人,道这罗盘的图纸本是姜侍郎的?”
    李淳风为人,向来不与人争功,何况是自己的亲传弟子。
    他以罗盘得封赏时,就把实情直接上禀,道图纸并非他所出。
    裴行俭点头,又抬手指向天际,与船队保持有一段距离的几艘船:“刘兵曹看那几艘船,是专门运火药的。”
    所以隔了一段距离,远远缀在战船队尾,正是为了防范火药船一旦有什么意外,不要波及别的船只。
    “这火药,亦是当年先帝亲征高句丽前,李仙师和姜侍郎师徒两个由‘炼丹旧法’改进炼出来的。”
    刘仁轨望着的几艘装运火药船,又低头看看近在咫尺的精巧罗盘,不由感慨:“姜侍郎实是个奇人。”
    裴行俭颔首,心如明镜:朝野之间关于姜侍郎的流言蜚语从未断过。
新书推荐: 穿越者大联盟 犁汉 诡秘之主:瑶光 刚毅坚卓的他们 机战:从高达OO开始 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这无限的世界 大恶魔福尔摩斯 苟在修真世界 原神之我能刷阅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