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余睹的叛变,使宋金两国一直不徐不缓的谈判瞬间进入了紧张急迫的局面。
上万契丹铁骑裹胁数万壮丁割据在蓟州,就如同一杆鲜明的旗帜吸引着整个燕云地区的目光。
南线的宋军几乎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数以万计的士兵全副武装,枕戈待旦,刀刃甲胄都已擦得雪亮。只待一声令下,数万人就展开旌旗挥师北上。
如果燕云地区的金军北上去围攻蓟州, 宋军会立即攻打涿州和幽州。
两国战事即在爆发的边缘。
事实上,对宋金两国而言都不希望走到这种情境。
边衅一起,谁也不知道究竟会走向哪个方向,会鏖战多久。
紧张的对峙一直持续到九月十日,一个令燕云哀号遍野的消息传来,金国朝廷诏令山前六州所有百姓迁往东北。
消息一传出,燕云之地家家有嚎泣之声,四野离乱, 无数百姓逃离故土,向南逃窜。
金军铁骑则在各处疯狂烧杀劫掠,砍死一切道路上的行人,驱赶所有百姓北上。
大宋立即猜到金国这是做出了决断打算将“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果然在九月十四日,金国使团正使完颜斡赛正式向赵桓提交国书。
赵桓在自己平日里处理政务的垂拱殿最后一次接见了这位金国正使。
完颜斡赛十分正式的向赵桓行礼,然后递交了国书,说道:“我大金愿谨守海上之盟,与大宋以义理通好。”
“为表我大金和睦修好之意,我朝愿将海上之盟时约定的幽、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交还给大宋。同时交还山后九州中的朔州、寰州、应州与云州。”
赵桓毫不客气地打断道:“易州、蓟州本就是我朝自己收复地领土,与你们金国并无关系。而且你要清楚,你侃侃而谈地这所有土地都是海上之盟时, 已经约定好为我朝所有地土地。是你们金国背誓寻衅,擅起兵戈, 才占据去了两年!如今金国所作只是将我两朝边疆恢复到了开战前地形势而已。”
完颜斡赛甚至无法反驳,金国之所以肯答应割地求和, 就是因为金国内部也清楚这些土地都是从宋朝那里夺下了地。
而且夺取的时间还不到两年, 其中大半时间在征战不休,到现在也没安稳下形势。更别提税赋、粮食之类地收获。
用宋国的土地, 求宋国的和,这才是议和一派在金国占据上风的原因。
赵桓的强势令完颜斡赛完全不敢与之争论,大殿内安静了片刻,赵桓说道:“朕尤记得海上之盟时,我朝使节前往金国,金国皇帝骄横而恣意,对谈判事宜说一不二。所依赖者不过兵强马壮而已。”
“如今时势易转,我朝强军百万,名师劲旅闻名天下。若朕亦学金国皇帝一般,你现在连站在这里跟朕侃侃而谈的资格都没有。”
完颜斡赛心中百感交集,一时也不知该是怒还是悲,只能静静的听着赵宋皇帝说的每一个字,就像大金如今的命运,并不掌握在女真人手中,而是掌握在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宋皇帝手中。
赵桓倚靠在软榻上,目光扫视了一眼低眉顺目的完颜斡赛,淡淡说道:“虽然女真人所谓的和谈都是在巧立名目,偷奸耍滑。但朕体恤天下百姓之艰难,不愿再起刀兵,所以才有实意与金国议和。说说吧, 金国有何要求?”
完颜斡赛立即说道:“我朝主张主要有三,其一恢复宋金两国在海上之盟约定的地位,两国地位相等。大宋不得视我朝为节度使一级的藩国。”
“其二释放我朝两次被俘虏的女真族战俘。”
“其三在蔚州、妫州、儒州等三地开榷市,两朝通商互市。”
这三点,女真人最在意的就是第一点。
就像匈奴与大汉的沟通,皇帝和单于总是计较于称呼和国书。
宋金自海上之盟开始,就围绕着两国地位争执不断。从最初的大宋瞧不起金国,将其视为节度使一级的番邦小国。到后期两国地位相等,不分兄弟,地位相等。到靖康之难时,金国地位反超。
如今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女真必须要确保两国地位的相等,绝不能成为大宋的藩国。
赵桓平静的说道:“地位是否相等不在于一纸协议,而在于两国真正的国力和底蕴。你们女真人既然慕这份虚名,朕可以满足你们的虚荣之心。”
对于口头上的争执,赵桓几乎从来不放在心上。当初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当着数万将士的面对他叫骂,赵桓也并不以为意,只是很坚决的将他凌迟处死了。
金国就算如今争取到了口头上与大宋相等的地位,他实际又能维持几年?所以赵桓没有多在意就选择了同意。
但真正与两国实力相关的内容,赵桓就十分认真了,说道:“你们女真人在燕云尽迁百姓往塞外,且每次向我朝交付燕云之前都极尽烧杀抢掠,将一片鬼蜮交给我朝,却想要我朝平白将女真俘虏交还给你们?”
完颜斡赛立即开口,说道:“女真人都是我大金族人,在燕云的百姓却胡汉相杂,难以分辨,我朝只是驱赶契丹与渤海人前往上京,但其中难免会有所误伤。”
“误伤跟屠杀,朕还是分得清的!杀到燕云千里无人烟,一片鬼蜮,也能叫误伤?不用多做狡辩。想让我朝释放女真俘虏,除非金国立即停止在燕云的暴行,将燕云完完整整的交还给我朝!”
上万女真将士对金国的意义显然远超燕云一带数十万百姓,这些百姓只是女真财富的点缀。而上万最嫡系的女真精兵,却是维持金国统治的支撑。
大宋强军百万,或许不差这一两万女真士兵。可是在漠北战场,女真与蒙古的战事,一两万精兵就能决定一场战事的走向。
完颜斡赛无需请示后方,就能自己做主定下这项内容,答应赵宋皇帝要求。